应在明年,朝廷便有年余光景,集中力量对付流寇!”
崇祯来了兴趣。
按照历史轨迹,建奴确实要待明年秋天,才第三次大规模入关,故意一问:
“爱卿何以作出如此判断?”
“回禀陛下,皇太极野心极大,如今草原各部被其征服五六成,去年窃取我朝钱粮,如虎添翼。
这厮必然以此为根基,继续一统草原,稳固大后方,待北地尽入他手,以此贼欲望,断不会满足汗位。
登基称帝乃大势所趋,此贼登基之时,便是再度叩关之日!”
啧啧啧,战略家就是战略家。
完全与历史轨迹大相径庭,崇祯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依卿之见,如何集中力量剿灭流寇?”
孙承宗拱了下手:
“西北、中原、长江以南,兵力空虚,朝廷不足以抗衡,流寇之所以轻易攻入凤阳,便是如此。
然其兵力看似庞大,实则可战之兵不超过四成,流贼流窜区域太大,如若按以往分兵抗衡,容易疲于奔命,让其钻空子。
须在此基础上,至少增兵十万,集二至三路兵力,择势力庞大者,步兵牵制骑兵突击,压缩其生存空间。
再将其重创乃至歼灭几部,余者自然气焰大减,届时朝廷便可变被动为主动,最后大获全胜!”
“哈哈哈,好一句变主动为被动!”
崇祯很高兴,与自己构想大差不差,为当下最有效之法。
流寇几起几落,用兵上归根结底,便是机动力量太少,看似有二三十万兵力剿贼,分守各个地方后,机动兵力常常仅有几万人。
几万对付流贼数十万,根本做不到一锤定音,到头来流寇越剿越多。
这当中,问题其实出在决策层,原主一直视建奴为心腹大患,以为农民起义跟前宋差不多,不会伤及根基。
大量兵力银钱投入到辽东,反而忽视腹心之患,以致尾大不掉。
如今二人不谋而合,思路在最高层面达成统一,攘外必先安内,此言甚妙。
孙承宗,大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