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若百姓生活困苦,国家又怎能繁荣昌盛?减轻赋税,看似会减少朝廷的财政收入,但从长远来看,却能激发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最终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是为了整顿吏治,确保朝廷的政令能够得到有效执行,这是为了北齐的未来着想。”
芈瑶的一番话,有理有据,让那些反对的大臣一时无言以对。皇帝见此,心中暗自赞赏。他果断地拍板决定:“此事就这么定了。改革势在必行,朕会全力支持。若有谁胆敢阻挠,定将严惩不贷!”
在皇帝的支持下,芈瑶的改革计划正式开始实施。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她亲自挑选了一批正直清廉的官员,组成了改革小组,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实施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重重困难和阻力。一些地方官员阳奉阴违,表面上支持改革,实际上却暗中破坏;一些富商巨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想方设法地阻挠改革。
面对这些困难,芈瑶并没有退缩。她一方面加强对改革小组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另一方面,她积极与各方势力进行沟通和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在改革的过程中,芈瑶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她利用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巧妙地分化瓦解了一些反对势力,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几年的努力,芈瑶的改革终于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赋税减轻了,收入增加了,社会秩序也逐渐稳定下来;朝堂上,贪污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官员们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政令得以畅通无阻。
看着北齐逐渐走向繁荣,芈瑶心中充满了成就感。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她知道,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推进。
就在芈瑶和王子轩为北齐的未来继续努力奋斗的时候,一个新的危机悄然降临。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近年来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觊觎北齐的富饶,时常在边境地区骚扰掠夺。
面对突厥的威胁,北齐朝廷再次陷入了紧张的气氛之中。皇帝紧急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芈瑶和王子轩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各位爱卿,突厥屡次进犯我边境,如今已成为我北齐的心腹大患。今日召你们前来,就是商讨如何应对突厥的进犯。”皇帝神色凝重地说。
一位武将站起身来,抱拳道:“陛下,臣愿领兵出征,将突厥赶出我北齐领土!”
其他武将也纷纷表示愿意出征。然而,一位文官却忧心忡忡地说:“陛下,突厥骑兵骁勇善战,且机动性强。我们若贸然出兵,恐怕难以取胜。不如先加强边境防御,再寻找机会与突厥谈判。”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芈瑶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暗自思量。她想起了多年前与南楚的那场危机,当时她采取的拖延时间、暗中准备的策略取得了成功。这次,或许也可以借鉴一下。
于是,芈瑶向前一步,恭敬地说:“陛下,臣妾以为,我们可以一方面加强边境防御,派遣精锐部队驻守边境,防止突厥的进犯;另一方面,派使者前往突厥,以和谈之名,拖延时间。在这期间,我们暗中训练军队,研制新的武器装备,提高我军的战斗力。待时机成熟,再一举击败突厥。”
皇帝听后,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赏之色:“芈瑶所言甚是。就依你之计,加强边境防御,派使者前往突厥和谈。同时,命兵部即刻着手训练军队,研制武器装备,不得有误!”
大臣们纷纷领命。散朝后,王子轩和芈瑶回到王府。“瑶儿,你今日的建议很是妥当。只是这和谈之事,恐怕不会那么顺利。”王子轩担忧地说。
芈瑶微微点头,说:“我知道。突厥此次来势汹汹,恐怕不会轻易放弃。但我们至少可以争取一些时间,为应对突厥的进犯做好充分的准备。”
接下来的日子里,芈瑶和王子轩开始为应对突厥的危机忙碌起来。王子轩亲自前往边境,视察防御工事,指挥军队训练;芈瑶则留在京城,负责后勤保障和情报收集工作。
在与突厥的和谈过程中,果然如芈瑶所料,进展并不顺利。突厥使者态度强硬,提出了许多苛刻的条件,甚至扬言若北齐不答应,便立即发动战争。
面对突厥使者的挑衅,芈瑶并没有退缩。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与突厥使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在谈判桌上,她巧妙地周旋,既不轻易答应突厥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