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赵普,还有王苞。国家大事交给赵光义,担子也够重的,每日处理朝政。累得他食不甘味,寝不得眠。
赵匡胤被困,赵光义他不知道,只因为,开始出征连传捷报,后来就音信皆无,消息不通。多次派人打听,有去无回。原来,南唐的军师于洪把消息给封锁了。他怕朝中发来救兵,沿路设下明哨、暗哨、游动哨,有宋朝探信的密探,抓住就杀,宋太祖几次派人搬兵,都没闯过敌营。所以赵光义不知道他哥哥遭了好几年罪。今天和赵普在金殿正琢磨前敌为何没信,外边钟鼓齐鸣,赵光义急忙上殿,殿头官启秦:“王驾千岁!前敌派了郑印将军回朝,带圣旨在午门外候等。”
赵光义喜出望外:“我皇兄派人回来了,好,接旨!”说完,领着朝中官员,步行到午门,看见郑印头顶圣旨,远远跪倒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赵光义接旨。”
磕头已毕,郑印将圣旨递过去,给赵光义行礼:“二皇叔在上,小侄儿有礼。”
赵光义上下打量郑印,见郑印身高体壮,英雄气概,风尘仆仆,嘴唇都裂了,眼里挂着血丝,就知道一路上吃了千辛万苦才回到京都。这才是“朝臣待漏五更寒,铁甲将军夜渡关”,都不容易。
赵光义忙问:“小将军,你是何人?”
“二叔!你仔细看看,我不是小郑印吗?”
赵光义说:“你是汝南王之子?”
“是呀!”
“哎呀,孩子,你想死我们了。八年前你失踪,把大家急坏了,你怎么又到前敌了?”
郑印说:“一两句话说不明白,慢慢说吧!”
赵光义说:“对,对!到金殿一叙。”
说完,众星捧月一般簇拥郑印来到金殿。将圣旨供到龙书案上。赵光义领着大臣,前七后九中八拜,拜完了,打开圣旨看了看。这时候,郑印又拿出赵匡胤写给赵光义的亲笔书信,交给赵光义。赵光义看罢如五雷轰顶、扬子江心断缆崩舟,愣了半天,泪如雨下。赵普等人这才知道万岁被困寿州,转眼已经六年时光,吃尽千辛万苦,元帅高怀德和先锋官呼延凤被擒,押在敌营,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出征将官军卒,伤的伤,亡的亡,出兵是二十万人,现在只剩十几万人,叫朝中速派二路元帅到寿州解围救驾。
闻听此信,群臣二目发直,面面相觑。赵光义说:“我们有罪!不知万岁被困,君落险地臣为不忠,早知道遇难早该发兵。”
郑印说:“现在发兵就行了,别吃后悔药了。”一句话把赵光义的嘴堵住了,忙说:“是呀,现在发兵吧!派谁去呢?”
有人说:“朝廷武将都随皇上出征,留下的都不行,有谁还能比高怀德等五王八侯呢?五王八侯能征惯战都不行,别人去也白给。”赵光义被说得一句话也没有。
郑印说:“二叔!我皇伯父度日如年,盼救兵两眼望穿,早一会儿是一会儿,你倒快派救兵呀!”
“哦……这……”赵光义非常为难,派不出人去。
赵普说:“王驾千岁!少王爷路止辛苦,鞍马劳乏,应该休息。另外,他母子数年末见,陶王妃闭门谢客,与世隔绝,都为了郑少千岁,应该叫他母子团圆,叫陶王妃高兴高兴。”
赵光义点头:“言之有理。郑贤侄,几年来你上哪儿去了?”郑印把学艺的经过说了一遍。赵光义听完,夸奖道:“你受陈抟老祖亲传,造化不小,有福气。不过你一走可把你娘想坏了,你先回府探母,三日后,本王给你们母子贺喜,下殿去吧!”
“是!”郑印转身下殿,赵光义派两名御林军给他牵马送他回家。
郑印出午门往家走,见道路两旁繁华热闹,汴梁城一片太平最象,作买作卖,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郑印的眼睛不够使了。一边看一边咧着嘴喊:“真热闹!”这一嗓子,把在道旁的一个娃娃,吓得“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大家回头看他,郑印像半截黑塔一样,除了牙是白的,眼珠是白的,余者全是黑的,背着钢鞭,腆胸叠肚,吓得人们纷纷闪在两旁,一直看他。
看得郑印不好意思了,撒腿就跑,两个当兵的也跟着跑,战马从人群中穿过,街上乱了,你挤我拥,好容易离开闹市。拐个弯儿在城东南上有片宅院,两个军卒止住脚步:“少千岁!这就是你的家。”说着,走到门前,军卒把战马拴在门前的拴马桩上。对郑印说:“少千岁,你自己叫门吧!我们不进去了。”
郑印说:“去吧!没你们事了。”军卒转身走了。
郑印往门前看了看,家可变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