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郑恩、苗光义住在陶九公家,半夜来伙官军,要抓赵匡胤。这些官兵边走边喊:“拿呀!别放赵匡胤跑了!”
这一喊,把陶家人全惊醒了。陶九公、陶三春、陶刚、陶义各拿兵刃冲到院内,要和官军决一死战。赵匡胤和郑恩也起来了。苗光义慢慢腾腾走到院里,跷脚往外看了看,冲大伙说:“把兵刃放下,没有事。”
“啊?”赵匡胤说:“官军都到了,怎么还没事?”
“他们这是明拿暗放,要真抓人,哪有离远就喊的?而且不打包围,只攻一面,这是给你送信,叫你快逃走。”
赵匡胤恍然大悟:“不知道是哪位暗中帮忙?要这样,陶员外,我和兄弟要走了,给你们添麻烦了!”
“我也不多留,逃命要紧。苗先生,你怎么办?”
“我不能走,在这里顶着,免得连累你一家。”
“他们要抓你呢?”
“那有什么!他有来言,我有去语,你们都不用管。”
这时,官军到门前了。赵匡胤跟郑恩到后院,赵匡胤翻墙头出去,郑恩刚要走,身后跟来一个人:“哎!你等等!”
郑恩说:“你叫谁?”
“叫你!”话到人到,正是陶三春。
郑恩不好意思了:“你来干什么?”
“这有纹银五十两,带在身边,留做盘缠。”
“正好我们哥俩没钱呢!”郑恩接过来揣在怀里。“我去了。”
“路上保重,我静听佳音。”
陶三春还想说几句,赵匡胤在墙外急了:“兄弟!快出来,你和谁说话呢?”
“啊!你弟妹送钱来了。”
臊得陶三春急忙跑回前院。郑恩刚从墙上跳出去,前院大门被官兵打开,涌进屋里。来的这伙人是京城捉赵匡胤的官兵,领兵主将是孙清。
前文讲过,孙清从心里往外不爱干这件事,又不敢违命,带二百官兵追出来,故意走大道,到在陶然县,就不走了。他准备在这儿住个三天五日的,就回去交差,说没抓住就完了。哪知道,冤家路窄,偏巧陶九公的徒弟钱小六和陶然口地保进城送信,到县里说赵匡胤在陶九公家。孙清生气。恨这俩报信的:不去不行,那么多人都知道;去吧,这是伤天害理的事。就想个办法,由钱小六带路奔陶家,本来二十里地很快就到了,慢慢走。到陶家,叫军兵连喊带叫,惊起赵匡胤。这个孙清后来保赵匡胤了。
孙清带人到陶宅一问,陶洪不承认有赵匡胤,又没搜着,苗光义给打证明。不但陶家没事,反把钱小六和地保带回县衙,说他们无事生非,妄告不实,押他俩一个月。孙清在陶然县住了三天,回京交差不提。
再说赵匡胤和郑恩,离开陶家整跑了一夜,见身后没有追兵才止步,找个地方吃点东西,歇歇腿。就这样行走数天,这一天,正往前走,忽然,云生西北,雾长东南,开始下小雨,后来大雨如注,像搬倒天河一般!路上断去行人,这哥俩躲进树林,树遮三分雨,下大了遮不住,衣服全湿了。下了一个时辰——两个来钟头,雨小了,道上泥泞,坑洼里是积水。就这样,听道上“吱哑!吱哑!”什么响?两人一探头,见远处来辆小车,车的中间是天桥,一边放一个大筐,里边摆放着雨伞,码起挺高。
郑恩说:“我买把伞打着。”
“买吧,你去问问价。”
郑恩从树林出来:“掌柜的这伞卖不卖?
“卖!”
“我买一把!”
“你挑吧!”那个人把小车停下,拿起一根枣木棍把车支上,站在一旁等郑恩挑伞。郑恩拿过一把,用手往上一支,他手碴子太重,支过头了。“咯吧!”伞面卷那头去了。“这是什么破伞?净糊弄人!”说完“啪!”扔地下了。又拿起一把,“哼!”又给支坏了,“啪!”扔到泥里。
他刚要拿第三把,卖伞的掌柜的不乐意了:“黑大个!你先别动!坏了两把你要不要?”
“破伞谁要呀!”
“你给支坏的!”
“它不结实。”
“什么伞架住你那么使劲支?你得赔我钱!”
“没听说,坏伞也要钱!有零钱也不给你花呀!”
“黑大个子你不讲理,成心搅我买卖!”
“卖伞的,你敢骂我?个子大爹娘留的,不穿你的,不吃你的,碍你什么?”
“少说没用的,给伞钱!”
“不给!”
“不给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