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胤登基汴梁,志在定国安邦。
御驾亲征下南唐,鞍马劳乏饱尝。
不料寿州被困,解围全靠贤良。
金定挂帅除霸强,英名万世流芳。
几句《西江月》道罢,引出一段《刘金定大战南唐》的故事。
话说庚申年(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得了后周恭帝柴宗训的社稷,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宋,定都汴梁。
赵匡胤是大宋朝三百二十年开疆展土的第一代皇帝。
赵匡胤登基之后,大赦天下,广开贤路。对外,屯兵边陲,防范侵患。对内,兴办水利,疏通河道,劝农耕作,鼓励垦荒,禁伐桑枣,减免役税。数年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普天同庆。
朝内群臣,文忠武勇。文官有:丞相赵普、军师苗光义,还有谋士窦义、王苞、魏仁甫。武将有东平王高怀德、汝南王郑子明、庆平王张光远、庆逍王罗延西、一字并肩王赵光义;还有护国侯呼延凤、平东侯高怀亮、太原侯曹彬、镇国侯曹翰、定国侯马全义、保国侯乐元福、顺国侯石守信、安国侯史彦超、金台御使潘仁美。真是藏龙卧虎,人材济济。
单说这一天,正是早朝。文武官员早早到朝房候旨。天光放亮,只听“当、当、当”,“咚、咚、咚”,金钟玉鼓齐鸣,皇帝升殿。文武官员撩袍端带,踏金砖、走御路,越过鹤鹿同春,来到金阙品级台前,山呼万岁、万万岁。
这才是青云霭霭紫云献,太祖炎帝坐金殿。文武见驾已毕,文东武西两厢站立。君臣共议裕国富民之策。这时殿头官见驾:“启奏万岁,午门外来了两个人,是一男一女。男的自称是山西太原人,姓韩名龙,女的是他的胞妹叫韩素梅。他说和陛下是亲戚,今日护送胞妹进京见驾,不知龙意如何?”
“这个……”赵匡胤听了这番话,脑袋“嗡”地一声,耳鸣心跳,两眼发直,半天说不出话。殿头官心里纳闷:哎,皇上怎么不说话呀,你是见?还是不见?文武群臣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暗暗嘀咕:万岁是怎么啦!脑袋发木,二目发呆,光张嘴没有声音,得了什么急症!刚登基就要驾崩呀!霎时,金殿上鸦雀无声。
此时赵匡胤可为了大难了。心想,韩素梅呀韩素梅,你们早不来晚不来,怎么等我上早朝,当着大臣的面你们来了!成心叫我丢人呀!赵匡胤半天沉思不语,心乱如麻,不知是喜是悲,是恩是怨。是见不见呢?想起当初那段不体面的事,弄得他脸也红了,脖子也粗了,血压上来了。那时候没有量血压表,要是有,给他量一量,高压至少得有一百八。
说了半天,赵匡胤他有什么不体面的事呢?这还得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谈起。
想当初赵弘殷保的是后汉隐帝刘承佑,官拜殿前都指挥之职。赵匡胤年轻,没事可做,是个公子哥,早早给他娶妻。妻子贺氏,生下一子叫德昭。别看有老婆孩子,他才十几岁,家里不愁吃穿,什么也不管,赵匡胤除了习文练武,就和他的朋友张光远、罗延西东游西逛,三个人在一起吃喝游逛。
有一次,三个人吃酒带醉到城隍庙玩耍,看见庙里的泥胎塑得栩栩如生,风吹不着,雨淋不到,受香火,享供果,太美了。见有些愚民磕头上供,三个人气不公,一时淘气,把泥像搬到庙门外,叫泥胎靠墙站立;把一匹泥马抬到街上,三个人骑在泥马身上,鞭打棒锤,把泥马砸塌了架,三个人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当时看热闹的百姓气得跺脚骂。这件事偏叫五城兵马司看见,这个小子素日和赵弘殷不和,总想抓赵弘殷的错处,排除异己,但没有机会。今天见赵匡胤大闹城隍庙,砸坏泥马。他抓住这个把柄,上殿奏本,状告赵弘殷纵子作恶,拆毁庙宇,玷污神灵,搅乱民心,应该严办。拿现在话说:破坏社会治安,应该拘留审查。
皇上刘承佑准奏,罚赵弘殷一年俸银,重修神像,把赵匡胤判了充军发配,到太原服三年徭役。
按理说赵匡胤砸坏神像是不对,应该处罚。但是,充军三年是判重了。赵匡胤不服,临出京城把朝廷大骂一顿。说什么也没用,还得去太原。太原府的知府名叫窦义,他和赵弘殷是好朋友,都在一殿称臣,同僚儿子闯祸发配,又判重了,就有心关照一二。故此,窦义叫赵匡胤在太原服了两年苦役就释放了,可是不能回京城,还怕他在太原闯祸,窦义便把他留在家中,安排吃住,待为上宾。每日劝他习文练武,不要荒废光阴。
一晃过了俩月,赵匡胤呆不住了。想起父母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