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急忙回答:“万岁,臣在。”
“何处炮响?”
“是寿州城外,大概来了敌兵。”
“快随孤奔大帅府。”说完,更衣净面,到外边上马,打马如飞,来到帅堂。
高怀德等人早在堂上等候,大堂上灯火遥明,众将军个个盔甲整齐,睡意全无,站立两厢,侧耳细听城外动静。高怀德坐在虎皮高脚椅上,手扶剑柄,双眉紧皱。军师苗从善坐在旁边是忧虑重重。
赵匡胤不用军卒禀报走进帅堂,众将急忙施礼,赵匡胤摆摆手说:“众位爱卿免礼平身。”
高怀德吩咐:“来人给万岁打座。”
离帅案不远,赵匡胤坐下:“元帅,城外炮响,何处发来兵马?”
“微臣已派人出去打探。万岁不要担惊,等候回音。”
正在这时,城外营中旗牌官进来报信:“启禀元帅,大事不好,南唐大帅林文善和护国军师于洪发来四十万大军前来困城,现已包围寿州,我城外的营盘危在旦夕,请元帅定夺。”
“再探再报。”
旗牌官下了帅堂,众将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赵匡胤后悔了:“听信军师之言,哪会有今天?现在被困寿州如何是好?”
苗从善说:“万岁,还是微臣无能,没能料到他们困城,后悔药没地方买,等到天亮,咱们到城头观敌,再想对策。”
“言之有理。”
君臣一直坐到东方放亮,才下了帅堂,到辕门外,各自上马,来到东边城墙下,顺城马道上了城墙。来到城楼下,纷纷下马,众星捧月保护赵匡胤。赵匡胤身靠护心木栏杆,手扶垛口往远处观看,只见正东方,兵似兵山,将如将海,刚刚扎好营盘,连营挨连营,大寨靠大寨,一眼望不到边,真好比层层海浪。
君臣从东面转到北面,前边是一望无际的连营,自己营盘在城下,叫人家连营一比没有了。又转到西面,西边正在挑壕沟,平高填低,拉鹿角支帐篷,军卒如生龙活虎一般。又转到南边敌楼,南边比其他三面威风多了,迎面是高大的辕门,门前一杆大纛旗,有三丈多高,火葫芦金顶,杏黄旗,红火沿,蓝飘带,白月光,绣黑字,上写“三军司命”,中间斗大一个“林”字。营盘扎得内按五行,外按八卦,条条有径,出入有门,横平竖直,十分整齐。
高怀德看罢点头,南面是主帅营盘,冲他扎的大营,可见这位林元帅,熟读兵书,善晓战策。如今四面连营好几十里,把寿州困在当中,怕的是凶多吉少。想至此高怀德一声长叹:“我打了一辈子雁,今天让雁鹐了眼睛。用了一辈子兵,今天叫人家困住。此事该当如何呢?”
原来自从赵匡胤开始兵伐南唐,元帅林文善就和老道于洪商量。怎么能胜宋将。军师于洪说:“只能智取,不可力敌,那赵匡胤刚刚出京,锐不可当,我们有天大本事也抵抗不了,不如以逸待劳。放弃关城,将兵力集中于八公山内,先让赵匡胤尝点甜头,数月后,军卒疲乏,将官轻敌,将他们引至寿州,那时出奇兵,兵困寿州。那赵匡胤没有防备,打他个措手不及,城内粮草不多,两三个月就得挨饿,当兵的挨饿,一定要抢劫,老百姓要挨饿准恨赵匡胤,让他失掉民心,军民自残骨肉,不打自乱。然后我们再攻城,定能大获全胜。”林文善听完大喜,号令部将,能打则打,不能打速退到八公山。
所以刘孝和李重进在朱叉关失利,不再恋战,弃关而走。立地金刀白杰也是如此,故意让出寿州,带兵进了八公山。这些人先后进山见元帅,叙说战情,林文善并不责怪,而是安慰一番,叫他们养伤治病。不久伤口愈合,加紧练兵。那林文善又到处选拔良将,集中到山里,准备兵困寿州,同宋兵决一死战。
八公山,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是养兵的好地方。便于周围设防。因为宋兵初来乍到,情况不熟,所以未能发现。待赵匡胤君臣入城以后,林文善带领南唐倾国兵马围困寿州。
赵匡胤君臣蒙在鼓里,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君臣登上城头观阵。赵匡胤看完以后害怕了,对高怀德说道:“高元帅,寿州被困了这可怎么办?”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两国交战,怕他做甚?到南方以来还没打过大仗。今天叫大家过过瘾,万岁放心吧!”赵匡胤见高怀德信心百倍,放心了。
高怀德嘴里安慰赵匡胤,心里也是着急。问军师苗从善道:“军师,如何是好?”
苗从善说:“把我们城外的人马撤进城里,免得叫唐兵偷袭吃掉。还要准备决战。把城头加高,准备灰瓶炮子、滚木礌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