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控制了齐化门。随后,徐达又率军直捣元大都的核心,将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及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等一众元朝高官抓获。
徐达(神色冷峻,下令道):将这些逆贼全部斩首,以儆效尤!
旁白:士兵们迅速执行命令,将淮王帖木儿不花等人押赴刑场。与此同时,明军还缴获了大量的玉印、图籍宝物等,封存了元朝的府库和宫殿。徐达深知,这些都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必须妥善保管。
徐达(对指挥张焕说道):张焕,你率领一千士兵,严守宫殿,不许任何人擅自进入,如有违抗,格杀勿论!
张焕(单膝跪地):末将遵命!
旁白:徐达又安排宦寺护视宫人、妃主,严禁士兵侵犯百姓,确保了元都的秩序稳定。百姓们看到明军纪律严明,心中的恐惧渐渐消散,对新的王朝充满了期待。而此时,顺德守将吉右丞、胡参政、郑参政等人,听闻元都已破,纷纷自西山前来投降。武德卫军校也成功抓获了前乐安逃将俞胜等人。徐达一面派人赴京献捷,一面命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等人率兵侦察古北诸隘口,以防元朝残余势力反扑。
第三幕:天变之忧
时间:洪武元年八月壬申,上午
地点:应天,奉天殿
旁白:应天的奉天殿内,气氛略显凝重。朱元璋眉头紧锁,看着手中的奏折,心中忧虑重重。
朱元璋(抬起头,看着中书省的大臣们):近京师火,四方水旱相仍,朕夙夜不遑宁处。难道是朕刑罚失中,武事未息,徭役屡兴,赋敛不时,以致阴阳乖戾而然耶?朕与卿等,同国休戚,宜辅朕修省以消天谴。
傅瓛(出列,恭敬地说道):陛下,古人有言:‘天心仁爱人君,则必出灾异以谴告之,使知变自省。人君遇灾而能警惧,则天变可弭。’今陛下修德省愆,忧形于色,居高听卑,天实鉴之。顾臣等待罪宰辅,有乖调燮,贻忧圣衷,咎在臣等。
朱元璋(微微摇头):君臣一体,苟知警惧,天心可回。卿等其尽心力以匡朕不逮。朕已下诏,令中书省及台部集耆儒讲议便民事宜,务必要找出消弭天变的办法。
李善长:陛下放心,臣等定会竭尽全力。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要减轻百姓的负担,停止一些不必要的徭役和赋税,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同时,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确保他们能够公正执法,不滥用刑罚。
刘伯温:李丞相所言极是。此外,还应加强水利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以应对水旱灾害。臣建议,设立专门的水利机构,负责全国的水利事务,选拔有经验的官员和水利专家,对各地的水利设施进行修缮和扩建。
朱元璋(点头表示赞同):好,就按二位爱卿所言,即刻着手办理。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消除天变,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第四幕:天师封号之改
时间:洪武元年八月甲戌,上午
地点:应天,皇宫内殿
旁白:皇宫内殿,张正常身着道袍,恭敬地站在朱元璋面前。他神情谦逊,眼中透露出对朱元璋的敬畏。
朱元璋(看着张正常,缓缓说道):朕今日召你来,是要与你商议一件事。朕认为,“天师”之号,至尊惟天,岂有师也?以此为号,亵渎甚矣。朕决定,去你正一教主天师之称,改天师印为真人印,秩正二品,你可愿意?
张正常(连忙跪地,叩首说道):陛下圣明,能得到陛下的册封,是臣的荣幸。臣定当谨遵陛下旨意,益振宗风,永扬玄教。
朱元璋(微微颔首):好,朕封你为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领天下道教事。你要心存冲澹,葆德纯和,远绍祖传,以守正一。
张正常(再次叩首):谢陛下隆恩!臣必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旁白:张正常起身,眼中满是感激。他深知,朱元璋的这一封赏,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是对道教的重视。随后,朱元璋又询问了张正常一些关于道教的事务,张正常一一作答,言辞恳切。
朱元璋(满意地说道):你有道术,能为百姓治病,这是好事。朕听闻你曾以符投永寿宫井中,饮者疾辄瘳,朕已诏作亭井上,名曰“太乙泉”。希望你今后能继续以道济世,为百姓谋福祉。
张正常:陛下如此关心百姓,实乃百姓之福。臣定当以陛下为楷模,用道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宣扬道教的善念。
旁白:张正常告退之后,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宗教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