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白手起家建立大明王朝,深知创业之艰与守成之难。在定都一事上,他深思熟虑,权衡各方利弊,一心为王朝的长治久安谋划。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多年,为明朝开国丞相,在朝廷中威望极高,对国家大事见解深刻,善于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分析问题。
刘伯温: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兵法谋略,其意见对朱元璋决策影响重大,在定都问题上,他从风水、战略角度提供独特见解。
徐达:明朝开国大将军,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对各地的军事战略地位了如指掌,在定都讨论中,他从军事防御角度发表看法。
冯国用:早年追随朱元璋,为其出谋划策,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有一定的见解,参与定都商议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周德兴:与朱元璋同乡,自朱元璋起兵便追随左右,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在定都讨论中表达自己对不同地点的看法。
第一幕:朝会起,定都议
时间:洪武二年九月十二,上午
地点:应天,奉天殿
旁白:应天的奉天殿内庄严肃穆,金色的阳光透过雕梁画栋间的缝隙,洒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映出一道道明亮的光影。朱元璋身着龙袍,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目光威严而深邃,注视着殿下整齐排列的群臣。
朱元璋(声音洪亮,打破了殿内的寂静):朕今日召集诸位爱卿,是为了商议我大明定都之事。国都乃国家之根本,关乎社稷兴衰、百姓福祉,不可不慎重。诸位畅所欲言,说说心中认为合适的建都之地。
李善长(率先出列,恭敬地拱手行礼):陛下,臣以为关中乃上上之选。关中之地,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四塞险固,可谓金城天府之国。自周秦汉唐以来,诸多王朝在此建都,凭借其险要地势,进可攻,退可守,实乃定都的绝佳之地。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思索):善长所言,关中的险要朕自然知晓。函谷关扼守东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中原进入关中的咽喉要道;大散关控扼川陕,是西南方向的重要屏障;武关连接荆楚,是南方通往关中的必经之路;萧关则守卫北方,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只是如今我大明初定,百姓历经战乱,亟待休养生息,关中虽好,可诸位爱卿可曾考虑过民生负担?
刘伯温(上前一步,神色从容):陛下圣明,臣也有一些愚见。洛阳居天下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它北临黄河,南有伊阙,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夏朝开始,便有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文化底蕴深厚,且交通便利,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管理。
朱元璋(轻抚胡须):伯温提到的洛阳,朕也有所考量。黄河天险可作屏障,伊阙、虎牢关、函谷关等险要拱卫四周。但洛阳历经战乱,昔日繁华已不复存在,重建都城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我大明如今的百姓而言,也是沉重的负担。再者,其周边的经济状况,是否能支撑起一国之都的运转,还需斟酌。
第二幕:论旧都,析利弊
时间:紧随着刘伯温发言后
地点:应天,奉天殿
冯国用(出列,抱拳说道):陛下,臣觉得汴梁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汴梁乃宋朝旧京,曾是天下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有着完备的城市设施和深厚的文化根基。若在此建都,可借助其原有的基础,减少重新建设的成本,百姓也能更快地恢复生产生活。
朱元璋(微微皱眉):汴梁的确有其优势,昔日北宋在此建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汴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在军事防御上存在先天不足。一旦遭遇外敌入侵,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朕要为大明的千秋万代考虑,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便利。
周德兴(接着说道):陛下,北平有元朝完备的宫室,在此建都,确实可以节省大量的民力和财力。而且北平地处北方,有利于控制北方的局势,抵御残元势力的反扑。
朱元璋(轻轻摇头):德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北平虽有元朝留下的宫室,但这些宫室是否符合我大明的规制,还需改造。况且,北平距离南方经济重心较远,物资运输不便。如今国家初定,百姓需要休养生息,长途运输物资,无疑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再者,北平历经战乱,城市也需要一定时间的恢复和重建。
第三幕:言应天,展宏图
时间:众人发表完意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