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出身贫寒却历经磨难建立大明王朝,深知人才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对科举选拔人才极为重视,希望通过科举为国家选拔出经世致用的栋梁之才。
李善长:已致仕,但在朝堂上仍有威望,他富有谋略,参与了明朝初期诸多制度的制定,对科举取士的意义和影响有着深刻理解。
汪广洋:中书右丞相,负责协助朱元璋处理政务,对科举事务的组织和执行起着协调作用,力求科举顺利进行,为国家选拔合适人才。
胡惟庸:中书左丞,精明干练,积极参与朝廷事务,在科举相关决策中,努力展现自己的见解和能力,期望在选拔人才方面有所作为。
礼部尚书:掌管国家礼仪和科举等文化教育事务,对科举考试的流程、规则极为熟悉,确保考试按照既定礼仪和程序进行。
翰林院学士: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参与科举阅卷等工作,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对人才的判断力,为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专业意见。
吴伯宗:本次科举进士及第第一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渴望在朝堂上施展抱负,为国家贡献力量。
金涛:高丽入试登第者,虽身处异乡,但对汉文化有一定了解,因语言不通,在任职和融入当地上面临挑战。
朴实、柳伯儒:高丽入试未登第者,与金涛一同前来,因考试结果和语言问题,决定回国。
第一幕:科举盛事,天子临殿
时间:洪武四年三月乙酉朔,清晨
地点:应天,奉天殿
旁白:奉天殿庄严肃穆,雕梁画栋间弥漫着庄重的气息。殿内,一排排书案整齐排列,参加策试的举子们身着整洁的服饰,神色紧张又期待。朱元璋身着龙袍,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众人。
太监(高声唱喏):策试进士,开始!
举子们(整齐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声音洪亮,打破了殿内的寂静):众举子平身。今日,朕亲临策试,望尔等各抒己见,展现真才实学,为我大明的繁荣出谋划策。
举子们:谢陛下!
朱元璋:礼部尚书,策试事宜可都准备妥当?
礼部尚书(出列,跪地行礼,声音洪亮):陛下,一切准备就绪。策试题目已精心拟定,考场秩序井然,阅卷官员也已就位,定能确保策试公平公正地进行。
朱元璋:好,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的大事,关乎国家的未来。此次策试,务必选拔出真正有学识、有见解的人才。
第二幕:策试完毕,金榜题名
时间:几日后
地点:应天,奉天殿
旁白:经过几日紧张的阅卷和评定,科举结果终于尘埃落定。奉天殿内再次聚集了众多官员和新科进士。
礼部尚书(手捧金榜,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科举已毕,登第者一百二十人。赐吴伯宗、郭翀、吴公达等三人进士及第,第二甲十七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百人赐同进士出身。
(新科进士们纷纷跪地谢恩,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吴伯宗(激动地说):臣等承蒙陛下隆恩,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为大明效力。
朱元璋(微笑着,看着新科进士们):你们皆是我大明的栋梁之才,日后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勉奉公,不可辜负朕的期望。吴伯宗,朕赐你朝服、冠带,授礼部员外郎,望你在礼部,能有所建树。
吴伯宗(跪地,恭敬地说):陛下放心,臣定当兢兢业业,不负陛下重托。
第三幕:高丽士子,来去之间
时间:随后
地点:应天,奉天殿
礼部尚书(再次出列,跪地奏道):陛下,此次高丽入试者有三人,分别是金涛、朴实、柳伯儒。其中只有金涛登第,授东昌府丘县丞。然三人皆以不通汉语为由,请求回国。
朱元璋(微微皱眉,思考片刻):丞相,你怎么看此事?
汪广洋(出列,拱手行礼):陛下,高丽士子前来参加我朝科举,本是好事,彰显了我大明文化的影响力。如今他们因语言不通欲回国,臣以为可降诏给予丰厚路费,派船送他们回国,如此既能展现我大明的宽厚胸怀,也能增进与高丽的友好关系。
朱元璋(点头赞同):丞相所言极是。我大明以仁治国,对待友邦之人,当以礼相待。就依丞相所言,给予他们丰厚路费,派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