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宋濂作为一代大儒,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提升官员的品德和素养,使他们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朱元璋(目光转向宋濂,微微颔首):“宋爱卿所言甚是。朕一直重视教育,不仅要培养皇子们的学识和品德,也要让天下的官员都能明白为君之道、为官之责。”
胡惟庸(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上前说道):“陛下,臣愿为陛下分忧。臣愿亲自前往各州县,巡查民情,确保抚绥之策能够落到实处。”
旁白:胡惟庸的主动请缨让众人有些意外。他表面上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实际上却有着自己的打算。他深知,这是一个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好机会,如果能够在巡查中做出一些成绩,就能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朱元璋(看着胡惟庸,微微点头):“胡爱卿有此心,朕甚欣慰。但此事责任重大,爱卿务必尽心尽力,不可有丝毫懈怠。”
胡惟庸(连忙拱手,信誓旦旦地说):“陛下放心,臣定当不辱使命。”
李善长(心中微微一动,他察觉到胡惟庸的野心,担心他借此机会壮大自己的势力,于是说道):“陛下,胡爱卿虽有此心,但巡查之事事关重大,不妨多派几位大臣一同前往,相互监督,确保万无一失。”
旁白:李善长的话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人赞同他的观点,认为多派大臣可以互相制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也有人觉得这样会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意见不一。
刘伯温(沉思片刻,说道):“李丞相所言不无道理。但臣以为,选派大臣应注重其能力和品德,而非单纯追求人数。只要所选之人皆为可用之才,即便人数不多,也能把事情办好。”
旁白:刘伯温的话让众人陷入了思考。朱元璋也在权衡利弊,他深知,选派官员巡查民情是一件大事,必须谨慎对待,既要达到了解民情、安抚百姓的目的,又要避免内部出现纷争。
第三幕:深入探讨
场景:朝堂上的讨论愈发激烈,众人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紧张。朱元璋静静地听着,心中在不断地思索着众人的建议。
朱元璋(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坚定地说):“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朕决定,选派几位得力大臣,组成巡查小组,前往各州县巡查民情。此事就由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三位爱卿负责挑选人员,务必选出真正能为百姓办事的官员。”
旁白:听到朱元璋的决定,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三人连忙拱手领命。他们明白,这是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朱元璋(继续说道):“除了巡查民情,朕还希望诸位爱卿能在政策上多下功夫。如何让百姓尽快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如何发展农业、商业,如何保障百姓的生活,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宋濂(再次出列,恭敬地说):“陛下,臣以为可以鼓励开垦荒地,给予开垦者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赋税等。这样既能增加粮食产量,又能让百姓有更多的土地耕种,从而安居乐业。”
旁白:宋濂的建议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在那个时代,农业是国家的根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刘伯温(接着说):“陛下,臣认为还应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良好的水利设施可以保证农田的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臣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利普查,对那些年久失修的水利设施进行修缮和扩建。”
朱元璋(频频点头,眼中露出满意的神情):“伯温此计甚妙。水利之事,关乎国计民生,必须重视。朕命工部尽快制定水利建设计划,务必在春耕之前,完成部分水利设施的修缮工作。”
李善长(上前说道):“陛下,商业的发展也不容忽视。如今国家统一,交通便利,正是发展商业的好时机。臣建议在各地设立商税机构,规范商业税收,同时鼓励商人开展贸易活动,促进物资的流通。”
旁白:李善长的建议让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商业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担心商业的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商人的投机倒把、贫富差距的扩大等。
朱元璋(思考片刻后说):“李丞相所言有理。但在发展商业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朕命户部制定相关的商业法规,确保商业活动的公平、公正。”
胡惟庸(眼珠一转,说道):“陛下,臣以为还可以鼓励海外贸易。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