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布鞋于欢有,还不止一双。
因为于欢姥姥喜欢这东西,于欢在外头看到好看的便会买上两双。
祖孙俩有不少“亲子款”。
从鲜亮的大花到素色的鞋面,样式应有尽有。
于欢在自己的鞋子中选了双净面的黑色布鞋穿上。
至于鞋子是尖头的,与本地形制稍有不同,也没办法计较了。
…………
接下来的两个月,于欢跟着建筑队把全村的房子都盖了起来。
另一边,村正带着女人们镇日在地头烧荒除草,干的也是热火朝天。
因是荒地,朝廷分给农人还算大方。
成年男子10亩,女子5亩。
别小看这几亩地,古人聚群而居,一个家族人口不少。
一户人家所有成人的土地加起来,数量还是很可观的。
不少人家还没有能力一口气开垦出来呢。
按照恒朝律法,荒地开垦,头三年是不收税的。
但谁都知道,这里面可操作的空间很大。
尤其这时节北方干旱,地方上吏治颇乱。
亏的他们运气好,临安城的县令是个清官,无意为难他们这些农人。
临安县的县令姓李,说来也是个传奇人物。
李县令本是洪历十五年的一榜进士。
十六岁时,一首鸿雀辞惊艳整个京城。
十七岁殿前御试,被圣上钦点为探花。
小李探花当年也是个唇红齿白、面容清俊的少年郎。
殿试过后,打马游街,红了多少女子的脸,一路上荷包、鲜花接了满身。
端的是少年意气,风光无两。
大抵少年得意,总要受些磋磨,才显得老天公允。
小李探花成了翰林院编修,镇日忙着钻研学问,只想着有朝一日施展所学、报效家国。
不成想,因他脾气太直,得罪了“大人物”,转年便被打发离京,做了一小小县令。
虽都是七品,但谁都知道翰林院乃“天子私人”,怎是一偏远地区的县令可比?
被人灰溜溜的赶出京城,新鲜出炉的李县令颇有些心灰意冷。
但看到彼时还有些破败的临安城,他又支棱起来,一心铺在地方吏治上。
县令在京中算不得什么,在本地却是响当当的一方父母,实权在握。
临安城在小李县令的大力改革下,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繁华。
按照李县令的功绩,他早就可以升官。
可恨当年那位大人着实记仇,表面上夸他吏治卓有成效,一面又假惺惺的说此地发展正好离不得他,硬生生将李县令按在了本地,丝毫不得寸进。
如是,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
整整二十年,小李县令生生拖成了老李县令,至今仍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七品官。
李县令如今业已看开,只安心留在此地,治理一方。
因此,于欢他们刚到的时候,一切才那么井井有条。
这可不光是本地没有干旱就能做到的。
本地人也都对他这位青天大老爷心悦诚服。
不少百姓家中甚至还供了李县令的生祠。
只盼他老人家长命百岁,长久的管着他们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