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间的角落里。
光是肥料,就足足两袋半。
于欢记忆可深,当初是她帮姥姥在拼夕夕上买的。
拼夕夕的折扣给力,买一包送两包,还送一个白色的塑料喷壶。
化肥这东西,保质期长的很。买多了也不怕。
于欢问过姥姥,当即下了单。
于欢买的化肥是十斤一袋的。
在手机里看着没有多大,实际用起来却极耐用。
姥姥也只用掉了小半袋。
如今,倒是便宜了她这个小孙女。
当天晚上,于欢便独自拿着塑料喷壶,熬了半宿,把两家共十五亩地全部喷了个遍。
为了保证效果,第二天晚上又在垄沟里间隔着埋了一些。
熬得两眼通红。
那化肥袋子上的使用说明上写着一月一次,可兑水灌溉,也可填埋。
一亩地一次只需25克。
她这足有二十几斤,足够用上许久。
化肥这东西纵然在现代社会一直有千般争议,但在促进植物生长这一块,当真是优秀到没朋友。
就冲它能让无数人填饱肚子,现代人高低得给它的发明者磕一个。
因为于欢过于积极,首次施肥下料很足。
她们家这十五亩地秧苗的生长速度一骑绝尘。
大概是个什么情况呢?
夏天,刚开垦的荒田,地力不足,肥料不够。
因靠着农人们自己担水,连土壤水分都严重不足的天里能长出什么来?
地里的苗苗们各个蔫头耷脑,稀疏泛黄。
老实说,就这个条件,秧苗能露头,便已是农人们伺候的好了。
可于欢家的呢?
一片茂密翠绿!
作为主人的于欢一把力气无处使,每天早晚两遍,水浇的足足的。
喝饱水的苗苗们骄傲的挺立在一片蜡黄的小破苗之间,不要太显眼。
太过显眼的结果便是,农人们都跑来找于欢和红姑两人取经,学习种田经验。
于欢能有什么经验呢?
于欢就知道使劲浇水!
哦,还有半夜偷偷施肥。
但这个不能讲。
于是,她只好把人都引去了红姑那处。
可怜红姑自己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
她先是给老把式们看了自己“精心”沤的肥,那肥早就被用的七七八八,后面她又随意往里面加了点边角料。
一群人看了,嫌弃的直摇头。
然后,红姑又带人去了地里。
众所周知,农家肥虽然作用慢,但是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把地养的越来越好。经过农民们小心翼翼的侍候,一块下等田也是可以变成良田的。
化肥却恰恰相反。
因此,经验丰富的农人们对着土壤看了半天。
怎么看,这块地都并不比其他地方的土质更好。
好在,因为肥料用的时间不长,倒也没变得更坏。
左看右看,啥有用的信息也没看出来,农人们最后只好把功劳归结在于欢浇水的勤奋上。
“你说,这苗苗刚出来的时候,缺不缺水能差这么多吗?”
“这阵势,我也未曾见。”
“回去叫家里人再多浇一遍地罢。”
“哎,唯有如此了……”
红姑领着农人们嘀嘀咕咕的走了。
于欢留在原地,抹了把额间不存在的冷汗,长舒了把气。
不用了,再也不用了!
天知道她自从秧苗冒出来之后,每天看到它们长长一截都心惊肉跳,恨不得跳下去拔掉一半。
于欢转头看了眼地里郁郁葱葱的苗苗们。
“要不,还是减量吧。完全不用的话,后面营养不够,全都枯死就可惜了。都是粮食呢……”
她喃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