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把这些东西扛到河边,开始动手剥树皮。
树的内皮是很好用的植物纤维,可以做成结实的线。
于欢先将树的内皮做成线,然后把两根线的一端系牢。
一手拿一根线,按顺时针方向拧,再将拧好的两根线按逆时针方向搓在一起。
如此,一根结实的鱼线便完成了。
小石头在旁边想要帮忙,于欢怕他把手皮搓坏了,便打发他去找鱼饵。
一般来说,鱼会咬那些和它们生长在同一环境中的饵食。
河里的小鱼之类是不用想了,大的她都还没抓到,小的只会更难抓。
于欢让小石头在岸边找些小虫子,用来充当鱼饵。
这可是孩子们的强项。
小石头在岸边迈着小碎步,找的可认真。
于欢做好几根鱼线,又用木头削鱼钩。
全部做完之后,她拿着这些东西在河边走了一会儿,最终选定一个长有不少柔软柳树的岸边。
书上说钓鱼最好的时间是黄昏黎明、暴风雨前、或者月圆月亏的夜晚。
这会天色还早,勉强也算是个清晨。
鱼在清晨和夜晚,更喜欢靠近河岸或浅水区域。
因为浅水区有太阳照射,水温相对比较暖和。
而北方秋天的清晨尤其冷,靠近浅水区的鱼只会更多。
这里就恰好合适。
于欢选好地方,小石头拎着一小袋“鱼饵”,颠颠儿地跑了过来。
他把口袋敞开,高举到于欢面前:“小舅舅,你看!我找了好多虫子!”
于欢看了一眼密密麻麻蠕动在一起的黑色虫子,那虫子有些背上隐约长着翅膀,正在颤巍巍的震动着。
她看的鸡皮疙瘩都立起来了。
于欢:“好好好,干的不错。快把袋子合上,别让它们跑出来。”
小石头不疑有他,乐颠颠的合紧口袋。
于欢不着痕迹的松口气,继续手上的活计。
她拿出鱼线,在鱼线上绑上好几个鱼钩,然后将鱼线一端系紧在低垂的柔韧树枝上,一根钓鱼竿便做成了。
当有鱼儿上钩时,那根树枝就会自动弯曲,提醒人们去把它拉起来。
于欢动作很快,眨眼便把“鱼竿”们都安置好了。
接着,她让小石头留在这里,负责看管钓鱼竿。
于欢教小石头给每个鱼钩上绑好鱼饵,然后把鱼线扔进河里。
于欢在地上放了个小凳子,让小石头坐在那儿看着。
小石头做的很认真,时不时检查鱼线,补充鱼饵。
于欢还在小石头旁边放了个背篓,如果鱼儿上钩,便可以放进去。
做完这一切,于欢开始去另一边制作她要钓鱼的工具——渔网。
书上说,可以用t恤戳洞做成简易渔网。
但于欢觉得如果她用衣服做渔网过于扎眼,被村民们看到影响不好。
最后,于欢选择用树藤来做渔网。
于欢在西山本就常接触树藤这种东西,她选的都是坚韧且有弹性的那种。
??先将树藤剥皮,去除表面的毛刺和杂质。
??处理好的树藤光滑且不伤手,于欢把这些树藤按照一定规律编织成了渔网。
渔网做好之后,于欢拿起一棵她之前砍回来的中间分叉的小树,将小树的两个分支弯曲后紧紧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形框架,再把自制的渔网系在上面,一个简易的捞鱼工具便制作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