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这段时间太辛苦,林向安便约了个时间,准备请大家去酒楼吃饭。
县里林家酒肆已经开起来了,并没有改名字,依旧同样的店名。
只不过所有的东西,都多了一个圆形图案,是林家标记。
在原来的基础上,优化了一下,看起来更好辨认。
学报,林向安给每人留了一张,毕竟这么有意义的东西,自己人肯定得留。
另外还有一份是给张景和的,毕竟选中了他的诗词,还得给稿费。
综合考虑,投稿专业文稿八十文,其他类文稿五十文,一首诗词二十文,虽然稿费不高,但平台给他们提供了知名度,这不更实在。
下午,林向安去上选修课,见到他的人,纷纷主动和他打招呼,有的甚至跑来问他买学报。
听到没有了,失望地走开了。
“我也没买到,还想说找你可能有呢。”
张景和在一旁感叹,等他知道的时候,已经卖没了。
“放心,我给你留了,这一次的学报选中了两首你哥哥的诗,是有报酬,一会你跟着我去文思苑。”
小院的名字,最终叫文思苑,顾名思义文思涌泉之地,正好是他们撰写内容的场所。
愣了一下,张景和惊喜地叫了起来。
“真的?”
林向安点点头,笑着说道,“每期选中的人,都会留一份学报,送给当事人的。”
因为这事,张景和整个练箭的过程中,异常兴奋。
最终张景和拿着学报,还有四十文钱,高高兴兴回家了。
刚回到家里,就发现住学舍的哥哥张书淮竟然回来了。
“大哥,你怎么回来了?”
张书淮原本也想去买学报,但因为有事,去晚了,没有买到。
就在他遗憾的时候,甲班的同窗,纷纷跟他说,他作的两首诗很有意境,夸他有远见,竟然投到学报上,还不跟大家说。
当时有的人都选中了,但自己怕丢人,非要回来了。
结果好了,学报出来后,大家才知道是这样的,一个个抢着买,这不就是让更多人看到自己文采的机会啊!
当时张书淮一脸懵逼,还问什么诗,朋友还说他装,把学报拿来给他看,上面还写着他的名字。
瞬间想起了,这两首诗是被弟弟拿走了,当时说借去学习,怎么就到这个上面去了?
张书淮没法说,只好笑着点头应下。
这不立马转头就赶回来,找弟弟要说法,似笑非笑地看着弟弟,“你是不是有事瞒着我?”
“哦,对了,大哥,这是40文钱给你的。”
一脸怪异地看着张景和,这小子平日里不找他借钱就不错了,怎的还能给他钱?肯定是在外面惹事了,想让他帮忙。
“你惹事了?”
张景和一脸无语,但还是好好解释,“怎么可能!这是你两首诗的钱。”
林向安特意叮嘱他,让他一定交到他哥手里,这不,他没有把钱贪了。
“一首诗20文,登了两首,一共40文。”
瞬间反应过来,说的是学报上的两首诗,张书淮才诧异,竟然还有酬金。
“这学报刊登的文章,都是有报酬的?”
“是啊,这学报上还有投稿地址,让大家踊跃投稿,若是录用了,就有报酬。”
张景和摊开学报,将上面印了地址,指给张书淮看,就是投稿到文思苑。
“给我看看。”
将张景和手上的学报拿过来仔细瞧,之前没有细看,如今才得以看全貌,最显眼的一篇文稿出自周教谕之手,是深入讨论儒学思想的影响。
还出了两个上联和两个谜语。
上面写着欢迎学子投稿,在下一期会刊登出来,选中的最优者,可获得一份奖品。
反面还有两篇文稿,一篇随记,另一篇是林向安的学习心得,写的都是一些实用小技巧,比如背诵四书五经,采用重复和间隔记忆法。
这还是张书淮第一次听说这样的方法,多次温习增强记忆效果。
比如学的内容,第一次温习一盏茶的时间,第二次温习,在一天之后,第三次温习,在七天之后。
每次温习是重回忆,而不是重新看内容。
一般大家就是大声朗读背诵,用这样的法子倒是第一次听说。
另外多理解内容,寻出文章的脉络与层次,像盖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