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时辰已到,李光弼便道:“各房的卷子都收上来了?”
“回禀大人,卷子已经收上来了。”副考官连忙跑进来,把手中的一张张卷子抱上来,铺在桌子上,让李光弼观看。
“这篇大谈仁义礼法,看似刚正,挥斥方遒,但刚毅木衲近仁,在嘴里说大道理的,都是伪君子之流。”李光弼看了几篇,都摇摇头,把文章抽到一边。旁边的副主考也凑过来看,摇摇头,把这些定为了落卷。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著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
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李光弼眼睛一亮,缓缓的朗诵而出。他原本紧皱的眉毛一松,笑道:“竟有如此良人,真乃我大唐之幸啊!”
他端起手中的卷子,卷上的小楷清丽非凡,给人一种脱俗化仙之感,其中又包含着些许坚毅强硬之意。显然,此人文武双全,且皆是造诣不凡。
李光弼又是读了几遍,没读一遍便会有一种新的感悟,只觉得自己的脑袋中充斥着国家未来的宏伟之境。
“好好好!好一个‘立纪纲,饬法度’,好一个‘振怠惰,励精明’,真乃奇人也!”李光弼拍着桌子口中赞叹不绝。这句话简直是说到他的心坎里头去了。就是李光弼自己估计也是不能想到如此的良策。
这篇文章自然是竹汶麟的。
李光弼叹息了一阵引得副考官们围观上来,一看字迹与文章也暗自称奇。
“这一次状元怕是定了。”
“是啊,是啊,难道有如此的人才。”
李光弼转头问道:“这位考生是谁?可否有推荐函?”又看了一遍,李光弼不禁问道。
“此子名竹汶麟,是从成都过来的,正是翰林院侍读李展鳞学士推荐的人才。”
李光弼微微一笑:“原来是展鳞那小子推荐的啊,嗯,果真是人才。”他看了看了手中的卷子,犹豫了一下,便道:“这卷的立意,字迹都是极好,我看就定为第一名如何?”
就在他话音刚落的时候,突然外面传出了一个颇为刺耳的声音:“安大人驾到。”
“安禄山来做什么?难不成又要掺和此事?”李光弼虽然心中不快,但样子还是要做的,他连忙起身,掸了掸身上的褶皱,到门外迎接。
果然,门外一顶大轿抬到了门口,随后安禄山一身官服,面容肃穆的下来。李光弼连忙率领副主考们躬身。
安禄山身材高大、肥胖,脸型圆胖,胡子花白,老态龙钟,光是站在那里就给人一种奸猾之气。他妒忌、残忍,且多智谋,擅长揣度人的心理活动,靠贿赂一路升官。
他重金收买朝廷派到河北的使者,每次使者回京城,都赞誉安禄山。安禄山还将一名亲信将领安插在京城,探听朝廷的动静。又不断地向京城运送奇禽、异兽、珍宝、牛羊等,贿赂朝廷重臣。玄宗左右的人,经常在玄宗面前说,安禄山如何如何好,这种话听多了,玄宗便相信安禄山是个人才。
安禄山过度肥胖,自称肚子有三百斤斤重。唐玄宗曾指着安禄山的腹部戏问:“你肚子里有什么东西?怎么这样大。”
安禄山答道:“更无馀物,正赤心耳!”一句话说得龙颜大悦。玄宗又让安禄山去见太子。安禄山故意不拜太子,左右催促他下拜,他说:“我是胡人,不懂朝廷礼仪,不知太子是什么官。”
玄宗说:这就是“储君”,朕千秋万岁后,他代朕做你的皇帝。安禄山说:臣愚昧,原来只知有陛下一人,不知还有“储君”。玄宗觉得安禄山“痴直”得可爱,不知他其实是很狡黠的。
安禄山的如此作为让朝中的中直之臣大为不满,多次上谏都被玄宗抛于脑后。
加上宰相李林甫因害怕儒臣以战功升任宰相,影响自己的地位,建议玄宗专用蕃将,安禄山便得到了重用。
他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兼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
安禄山善于做戏,若是在人前得罪于他,他绝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发怒,他会笑眯眯的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让你家破人亡。所以李光弼也不敢正面得罪他。
安禄山见众人行礼,微笑着点了点头,笑道:“这次科考可顺利?有无作弊夹带的人?”
“回大人,并无夹带。”李光弼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