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吃……
之所以优先选择重新瓜分殖民利益,而不是和英国撕破脸。主要还是进出口贸易的存在。
欧洲此时已经成为了中华民国较大的进出口贸易对象,重要的不仅仅是出口,还有进口。
中华民国并非是出口低级产品到欧洲,而是出口高级产品到欧洲,然后从欧洲各国进口低级产品。
而且每年中华民国从欧洲进口的商品,会比出口额多出10%左右。而中华民国进口的商品当中,大部分都是煤炭、矿石,以及普通钢铁等等。
如此一来,中华民国自然也就赚到了。
卖出的商品是高附加值的,而进口的商品却是没什么附加值的,结果自然是中华民国从进出口贸易当中对欧洲产生了盘剥。
曾几何时,还是欧洲人在盘剥中国市场。
而如今,却是中国商品开始反攻欧洲,能做到这样的局面,自然也就是因为中华民国在高级商品方面的技术更加领先。
汽车、电器等商品,在欧洲非常畅销。
欧洲人通过向中华民国出口煤炭、矿石以及普通钢铁,用更多人的劳动成果换取的是更少人的劳动成果。
而在这样的贸易模式之下,欧洲人实际上也不是太过吃亏,因为欧洲人出口到中华民国的煤炭、矿石之类的东西,很多都是在非洲、印度等殖民地挖出来的。大部分都是用殖民地的劳动力,而且开采设备方面投入很低。
而且欧洲人付出的是地下的矿产,这样的代价对于经济殖民地众多的欧洲各国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有进有出,如此贸易才能长久,特别是中华民国每年还多进口,让欧洲人在这样的进出口贸易之下,财富还有所增长。
不过对于欧洲人来说,他们的市场却是被中华民国的商品大量霸占,让他们在高级商品的制造规模上受到了打击。
另外欧洲人尽管在进出口当中赚到了钱,但是中华民国在海外的收益开始上涨,对于多进口的那一部分,还是可以通过海外收入来维持收支平衡。</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