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个非常普及的东西,人们对汽车的陌生将越来越少。
汽车消费市场上,每年卖出上千万辆汽车非常轻松。
而在原材料方面,钢铁冶炼技术在1922年再次有所突破,在西域行政区建成了第一座日产2500吨的顶吹转炉,这样的炼钢炉,一年的产量就是91万吨钢铁。
这样的炼钢炉的效率非常高,所以中华民国的钢铁冶炼规模尽管不断扩大,但是使用的工人却是没有增长多少。此时钢铁工人的规模,依旧还是维持在20万人左右的规模。并且随着炼钢炉的越建越大,钢铁工人的数量反倒有下降的趋势。
这种2500吨的转炉,只需要建设220座,钢铁产量就可以达到2亿吨。
而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钢铁产量是3100万吨,但是却用了500座大型平炉。美国的炼钢技术,相比中华民国来说已经被越甩越远了。
此时美国人通过间谍活动,已经掌握了顶吹转炉炼钢技术,不过转炉规模还不大,而且炉子也比较小。
如今中华民国要扩大的是开矿规模,露天铁矿石开采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最大的挖掘机斗容已经制造到了30立方米,一铲子下去可以挖出30立方米的土方、矿石。然后从地面挖一个大坑下去,然后在大坑的墙壁上开出一条条螺旋一样的道路。汽车不断穿行在这些道路上,铁矿石开采挖出来之后直接倾倒在汽车上运到选矿厂进行选矿。然后再用铁路运往炼钢厂。
煤炭开采也用上了露天开采技术。
而在工程机械的制造量方面是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开矿需要,工程建设上也是大量需要的。
中华民国此时建造出来的工程机械,质量上和二十一世纪的工程机械是有一定差距的,不过却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了。最先进,就意味着利润。不会像后世中国国产的挖掘机那样,一台只赚五十块钱。
有足够的销量就有足够的生产经验,并且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之中。所以中华民国此时的机械设备制造方面因为市场的庞大,正在走向全面性的领先。
这样的领先,主要还是因为科研上的巨大投入。以及科研模式的效率,要比其他国家高得多。
中华民国的科研,当前有两大法宝。
第一大法宝就是科研方向的选择上,有沈凝云这个穿越者的存在。所以在那些大项目上,很少会浪费资金,把科研搞进死胡同。
另外一大法宝就是电子计算机,可以进行庞大的计算。如果是用人力进行计算,一些计算可能要算上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根本不存在研究的可能性。欧洲人当年为了制造出可以快速计算的机械计算机,让工匠慢慢的打造零件,想要制造一个计算能力非常强大的机械计算机,不过用机械来进行计算,工程太庞大了,工匠打造零件要打造几十年,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一计划。
而电子计算机,则没有机械计算机方面的缺陷。
中华民国的电子计算机的研究投入也比较庞大,但是研究方向却是非常明确,在造出电子晶体管计算机后,直奔半导体计算机。
1922年绝对是中华民国计算机研发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中华民国四川成都计算机研究所中成功研发出了第一代集成电路。计算速度从晶体管计算机每秒7万次,提升到了每秒100万次。
集成电路的出现,让电子计算机的体积大大减少,功耗也大大降低,制造成本、拼装成本都开始下降。
这样的计算机,已经具备了商业化的价值。
不过当前为了保密,电子计算机依旧只是应用在科研计算和军事计算当中。这次电子计算机的突破,让军方提出了新的模拟计算机的研发计划。
那就是研发出新的火炮模火炮控制系统、飞行控制系统,以及投弹控制系统。
当前中华民国海军战列舰上的模拟计算机,还是机械计算机。此前电子计算机的体积大了一些,而且也不想暴露电子计算机的存在,所以没有给海军装备电子模拟计算机。
沈凝云在不久之后,从兰州飞往成都进行了视察。
看到那台被命名为‘星河1’的半导体计算机,沈凝云亲自进行了操作,此时这台计算机,已经不是当初那种用纸卡打印的计算机了,操作模式方便了许多,而且计算速度也大大提高。
“我们有了这样的计算机,一旦投入到火炮控制系统的应用当中,我们甚至是可以让火炮控制系统计算风速等因素对炮弹飞行方向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