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是不及格也没关系,若是有的学生语文不及格,但在数学上表现出极强的天赋,马上会被很多大学盯上。
各所大学,会根本招生专业来选择学生,例如某一专业需要的是懂数学、物理的,那么这所大学就会优先选择那些数学、物理的学生,同时还会综合考虑学生的素质,以及一些兴趣爱好。
每一所大学的招生标可能并不一样,大大致上就是这样。一些大学可能会侧重素质,一些大学可能会侧重成绩,但侧重的也是专业性基础知识的成绩。
学生上大学,也是有门槛的,这就比专业基础知识。每所大学,在成绩上也是有要求的,但是看科目成绩,而不是看各科目总分。
科目和科目之间,没有太大关联,但可能也有一些关联,例如有些专业,需要用到数学和物理的,那就要招收这种两个学科都很出色的学生。
基本上三年的中学,就能够判断出一个学生的天赋了。
由于不考虑总体分数,而是分开来看科目成绩,因此中华帝国的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压力。
他们只要在确保语文、数学及格,而及格线也不是太难,都是一些生活中会用到的,生活中用不到的,可以选择不学,同时确保历史分数达到良的界限。其他的,只要选上一个学科或两三个学科进行深入研读就行了。
只要选择的学科成绩够出色,最好的大学都有可能上去。例如一些数学成绩非常好,语文却不及格的,很多顶级大学也要。
而到了大学,则是边继续学习基础专业知识,边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的学习效率就高了,学生只要专心学一门,而且有应用上的课程,使他们更容易记住这些知识。
事实上,国家要的只是一批人数不多的高端人才,这就像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学这一个门槛,就是把没有可能成为高端人才的一批国民过滤掉,让这些过滤掉的成为工人,或者个体户、资本家等等。
那些读了大学的,也并不是说会成为高端人才,这上面还有筛选机制存在,那就是考试等等。
一层一层之后,高端人才也就出现了。
高端人才服务于最重要的岗位。
不是太高端的人才,则服务于更低级的层次。
而国家大部分所需的是工人,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
技术工人可以成为普通工人,普通工人也可以成为技术工人。
实际上技术工人,技校是可以培养的。只有少部分的技术工人比较难培养,那么就成立专门的学校进行培养。
如果说培养太多了怎么办?
可以让他们去学习其他技术,反正技校那么多,培训班那么多,只要能够保证这一领域的技术工人供应足够就行了。
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会把关,培养太多也不会多到哪里去。
而那些好培养的技术工种,泛滥了都没关系,反正到时候要转业了,再进培训班就是。
就一个社会的社会分工来说,此时中华帝国的教育机制是最合适的。
这是一种以最快速度对人才进行量产的模式,很多学生刚进大学就一年甚至是半年就被拉去实习了,边实习边上课。
实在是缺人,只能这样,而且效果还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有些专业,大学里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四年,还有的甚至是六年、七年才能毕业的,等于说是高中被砍掉了,大学里有什么是缺了的,那就补上。
但很少有专业会达到七年的,普遍都是四年到五年,就能毕业出去工作了。
很多大学生没毕业就被企业给预定了,十分的抢手。
中国毕竟是一个已经走上国家资本路线的国家,是自由市场经济加一定程度的规划模式经济。
在经济已经快要赶超美国的如今,已经是需要大量的人才了。
之前中国没有太多的人才积累,就好比打仗时没有预备役一样,这就很难产了,所以也造成了大学生抢手的现象。
毕竟发展了十二年,很多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已经平稳下来了,不像当初那样疯狂了。
此时的中华帝国,算是初步解决了人才上的困境,整个国家朝气蓬勃,如旭日东升。
此时的中华帝国在目的性上非常的明确,不管是在建设上还是在教育上,甚至是在科研上,都是这样。
对于夏钧这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穿越者来说,对于未来世界的科技发展方向是了如指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