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苏联有一首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叫《神圣的战争》,每当我指挥这首歌曲,总会感觉骤然有一股寒气袭来,它是3/4拍的,非常简单的几个音符,却有不少休止符,乐队伴奏也极其简单,甚至只有简单的和声和节奏,但发出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感情却令人震撼,多少卫国战争的勇士在这首歌的感召下,燃烧着爱国的热情,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国法西斯视死如归,为国捐躯。
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音乐能够做到很多单靠人类语言难以做到的事情,不仅西方的宗教要靠音乐来营造一种庄严、肃穆、威严而神圣的高高在上的气氛,就是各国搞巫术的人也是又唱又跳渐入佳境,来表明他们能够与神灵沟通以驱鬼降魔,祈求神灵保佑。音乐在各国的宗教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她不仅通过音乐的功能来营造气氛,加大宣传力度、巩固神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震慑住人的心灵,在文艺复兴后,近代的宗教音乐更用一些精美的和声,通俗上口又不失高雅的曲调,来营造出一个圣洁美好的乐土,吸引你主动去追求。不能想像如果宗教中没有音乐会是个什么样子。
音乐的作用也被中国古代统治者器重。早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期,正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统治者已经知道利用音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利用音乐的不同形式来划分社会的等级制度,把它作为与制定法典一样重要的事情来对待。所谓“制礼作乐”中的乐就是“雅乐”,这是最典型的严肃音乐,它应用于祭天地、神灵、先祖等场合,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宫廷中的礼仪、宗庙上的大典都离不开雅乐。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乐曲,这是有严格规定的。《雅乐》之所以被称之为真正的严肃音乐,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教育功能。由于用它来配合主流社会的道德伦理,它的曲调追求平和中庸,庄严肃穆。为了适合在一些仪式等大场面中长时间演奏,所以甚至显得呆滞而冗长,它强调的是一种教化作用而不是引人入胜的艺术性,这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音乐有相似之处。装腔作势地把自己神化起来,这样的严肃音乐与人民大众有一条永远难以逾越的鸿沟。
发展至今,音乐的题材可以说包罗万象。人们用丰富的音乐语言来解释这个世界以及人们的情感,大至宇宙,小至燕雀,内容无所不及:和平,环保,社会;爱与恨,风与雷……音乐的创作者们通过音乐语言表达他们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以寻求共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寄托情感,表达爱憎,抒发或宣泄情绪,还可以有效地调剂生活。正如体育、绘画、舞蹈等艺术一样,音乐是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也许人们种族、国家不同,语言、风俗不通,价值取向、见解各异,但动人的音乐,却能够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唤起相同的感动,从而在精神的沟通和交流中传递友谊、互致善意,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多少韵味和色彩!
音乐滋润人生(1)
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童年往事常常令人回味一生。我常记起我的童年。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很多学生参加学校的合唱队,演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鸟在前面带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穿过绿色的大森林》等歌曲。那时候的合唱很简单,都是齐唱,最多是二声部轮唱,伴奏也很简陋,只有少数学校有钢琴,大多是用风琴或32贝司的手风琴伴奏。尽管形式简单,条件也很有限,但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却是无穷无尽的。一闭眼,美好的情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一丝甜蜜涌上心头。美国著名钢琴家霍洛维茨晚年时与老友相约,与包括前总统里根夫妇在内的一些老朋友聚会,当他弹罢浪漫派作曲家舒曼的《童年情景》中的第七曲《梦幻》后,在座的老人们都激动不已,微笑的面孔上挂满了幸福的泪水。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有一次,我去南方讲学,遇到一位中央音乐学院的同学,她说有一次偶然看到了我们儿时参加拍摄的电影《花儿朵朵》,大家在一起唱歌的镜头竟然使她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直至东方发白。
我的童年是在哈尔滨度过的。哈尔滨是一个受外来文化影响很深的城市,特别是俄罗斯和欧洲的文化。城市的音乐氛围浓厚,民族音乐也很流行。从小我就看到同院的大人孩子很多都能演奏乐器,我的姥爷和舅舅也不例外。在诸多乐器中,最吸引我的是竹笛,以至长大后,我对那种清脆、嘹亮的音色情有独钟。记得那时对一位十几岁的小哥哥印象特别深刻,他能演奏《小放牛》和《歌唱二小放牛郎》,令我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