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萨,当时的艺术家和以梅第奇家族为首的贵族,为复兴古希腊的悲剧而开始了歌剧的创作。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歌剧《尤丽狄茜》由里奴奇尼(1563…1621)与作曲家佩里(1561…1633)合作,为玛丽·德·梅第奇公主和法国亨利四世的婚礼而作,1600年首演于皮第宫。而第一部歌剧 杰作是由斯特里基奥创作剧本,大名鼎鼎的蒙特威尔第作曲的《奥尔菲斯传奇》。一百年后到亚历山大·斯卡拉蒂时,意大利歌剧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歌剧在意大利传播的同时也影响到欧洲各国,法国、英国、德国的歌剧在意大利歌剧影响下,也得到普遍发展。巴洛克音乐后期亨德尔的清唱剧、古典音乐初期喜歌剧的兴起,和德国歌剧作曲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都对十九世纪欧洲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典音乐鼎盛时的莫扎特写有近二十部歌剧,浪漫主义初期的德国作曲家韦伯创作了影响很大的德国民族歌剧《自由射手》。到了浪漫主义中期,涌现出更多风格各异的歌剧作曲大师:意大利的罗西尼和威尔第,法国的古诺和比才,当然还有与威尔第同年生的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从歌剧诞生,经过了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迎来了威尔第的时代,他把意大利的浪漫主义歌剧推向了顶峰。
我心目中的音乐家(5)
威尔第于1813年10月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小镇,他家境贫寒,父亲开个小客栈,母亲是纺织女工。但从小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使他不断主动地去亲近音乐,从7岁向镇上的风琴师学习,到12岁参加乐队,学习演奏、作曲、指挥等各方面知识,并逐渐接触到前辈音乐大师的作品,直到自己开始作曲。
威尔第的一件轶事很出名:18岁的威尔第来到当时的音乐文化中心米兰,报考音乐学院,院长竟然嫌威尔第的样子太土气;不屑于招收这个农家子弟。但极具讽刺意义的是,这所当年对威尔第紧闭大门的音乐学院;若干年后;改名为“威尔第音乐学院”,原因是由于威尔第曾经报考过它。后来,漂泊在米兰的威尔第,向斯卡拉歌剧院的指挥拉维尼亚学习作曲,他发奋学习,并广泛研究意大利和西欧的古典音乐作品,1839年,他终于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托》并获得成功。但老天偏偏与他作对,在1838…1840年间,他的妻子(他尊敬的经济赞助人的女儿)和两个孩子相继去世,沉重的打击使他一度消沉,在岳父及朋友们的劝说下他重振精神,投入到歌剧《纳布科》的创作中,1841年完成的《纳布科》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奠定了他事业的基础,这部歌剧自首演至今一百六十多年,仍经久不衰。
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受着奥地利帝国军队的占领,由威尔第作词作曲、取材于《圣经》的这部歌剧,正好讲述了犹太人遭受暴戾的巴比伦王国压迫的故事。《纳布科》借古喻今,激起了意大利人高涨的爱国热情。据史料记载,1855年歌剧上演时,观众群情激愤,抛撒鲜花和传单,高唱后来成了意大利第二国歌的《飞吧,我的思想,借着金色的翅膀》。这首合唱曲的开始部分很缓和,情绪压抑,但有你能感到它内在的分量,等到那句“告诉我,先知的金色竖琴,为何不响?”以火山爆发般的力度喷薄而出,突然又用极弱的声音像是喃喃自语:“为什么被挂在那柳树上?”。没有激昂、辉煌灿烂的词句,却令听众的心灵颤抖。的确,威尔第有着一张伦巴第农民的面孔,但他更有着一颗热爱祖国的炙热的心,通过他的音乐表白,我们看到的是威尔第纯朴而炽烈的精神世界。
后来威尔第又创作了很多大受欢迎的歌剧:《十字军的伦巴第人》(1843)、《埃尔纳尼》(1844)、《麦克白斯》(1847)、《弄臣》(1851),以及1853年创作的《 游吟诗人》和《茶花女》,1839年至1853年共上演了他的18部歌剧作品,令他名声大振,不但在意大利,甚至法国、俄国的歌剧院也争相聘他写作歌剧。所以有人说,即使威尔第1853年以后什么也不写了,他也会像他的同胞、歌剧天才罗西尼(1792—1868)一样,成为是意大利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然而不同的是,罗西尼独领风骚的二十多部歌剧,都是在他前半生写就,功成名就的罗西尼后40年竟然一部歌剧也没有写出来。而威尔第却像一个辛勤的农民,终生耕耘。受莎士比亚作品的启迪,他又创作了为大家所熟知的《阿依达》(1871)、《奥赛罗》(1887),1893年创作了最后一部歌剧《法尔斯塔夫》。
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