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零电子书”最新网址:https://www.80tx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新八零电子书 > 仙侠小说 > 狼行三国 > 第五百一十七章 荆州刘表

第五百一十七章 荆州刘表 (第1/3页)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神元戒 剑仙锄大地 借假修真逆天行 狂卒 无敌神医林风 仙子,请温柔一点 九星引辰诀 青华长生 诡秘复苏:修仙重返开元盛世 法祖 天地证道元本有我 浮天不落 从太阴炼形开始长生 西游:再世天蓬 至臻道途 开局变萝莉:因为太强只想睡觉 光神传说 寻真仙路 这个世界过于逗比 魔法真的存在吗?

更新时间:2013-05-25

今世由于刘毅的到来并奉迎天子,北平一跃而成了大汉最为繁华的都市,不过如今也有几座城市经常会被人们拿来与其相提并论,比方说益州的成都、徐州的下邳,此外便是荆州的襄阳!

自刘表来到荆襄之后已经有八九年的时间,长期的安定使得这座城市无论是人口还是商业都显得十分的兴盛,虽然比之大汉都城北平尚还少了一份繁华可在南方而言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了,五年前刘表把荆州的治所从南郡迁来襄阳,无疑使得它更进一步。

襄阳城东便是荆州刺史府的所在,大堂之中刘表正在与一干下属议及州事,今日也与往日不同,天子与大将军刘毅派来的使臣已经到了南阳,正在刘磐的护卫下往荆州而来,此人亦是名声在外,在座皆不会陌生,正是在奔狼一战助刘毅大破匈奴的当朝少府郭奉孝!

居中而坐的刘表峨冠博带,姿容潇洒,儒雅不凡,一身名士的派头,倘若刘毅在此,必会将他与后世那些人到中年却越来越散发成熟韵味的男星联系在一起,气度上还要远胜,论长相与仪表堂堂的袁氏兄弟难分轩轾,只是气质之中多了一点温文尔雅少了一点霸气!

“北平大将军刘郎生战功卓著,深得天子信任,不过虽同为大汉宗亲我与此人却素昧平生,今番他遣其心腹之才郭奉孝前来,并在天子面前力奏,加我为骠骑大将军,如今郭嘉前来传达天子旨意是其一,想必刘毅也定会有话让他带来,各位可加以参详!”刘表的语音亦是标准的男中音,浑厚有力并极富穿透性,听起来十分悦耳!

“大将军刘毅起于微末,可自黄巾战其却是百战不殆,讨董之后其人势力日益增大,先破公孙瓒而得幽州,再除李郭奉迎天子与北平,并州刘豹吕布、辽东公孙越等辈皆为此人所擒,乌桓匈奴等异族无不降服,那高句丽又被灭国!如今更是击败四世三公虎踞冀青的袁本初,声威一时无两,想他心中大患唯兖州曹孟德是也,所谓远交近攻,他表奏主公为骠骑将军并派郭奉孝来此定是接好主公以牵制曹操侧背。”刘表左下首第一的是个青衫文士,大约四十许年纪,亦是仪容英伟双目炯炯有神,闻听刘表发问首先起身说道,此人便是荆州主簿蒯良蒯子柔,素来沉稳有谋,家中乃是荆襄望族,当年刘表之所以能灭宗贼定荆州之势便是他的谋划起了绝大的作用,是为智囊!

“兄长所言不差,刘郎生此人志在天下,此番占据冀州之后养精蓄锐,倘若再度出手必是直指曹操,徐州刘备虽也不俗可所领四战之地,实力亦不能与曹孟德相提并论,而今之势,刘曹之外便是主公,日间豫州人马调动频繁,于禁乐进等辈屯兵华阳,隐隐威胁南阳之地,我看曹孟德恐有对荆州动武之心,此番郭奉孝前来既是结好主公,当可允之,借刘毅之势而慑曹操,是为两利。”说话的这人形容年纪皆与蒯良相仿,乃是荆州治中蒯良之弟蒯越蒯异度,这兄弟二人都是腹有雄才,蒯良长于谋划定计,蒯越却是长于军情战事,当年江东猛虎孙坚便可算是折在这二人之手,都为刘表信重之人,如今听蒯越出言,其立场却是倾向与刘毅结盟以共同对付当面之敌曹操。

“异度兄此言诧异,那刘郎生虽是汉室宗亲却亦是野心勃勃之辈,这数年来北方只闻刘毅而不见天子,其心昭然若揭,如今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进而谋取天下的手段,倘若主公当真助他对付曹操,兖州一破我荆州又岂能为他相容?那郭奉孝更是个舌辩之士,主公莫要被他迷惑才是,近闻曹孟德以荀彧为使前来襄阳,当也是向主公示好,此人乃他股肱,倘若要对我荆襄用兵怎会让他来此?”对面以身着武官服侍的将领起身言道,此人身长八尺,形容魁伟,一双八字眉更是引人注目,乃刘表继室蔡氏之弟,荆州中郎将蔡瑁蔡德圭!

蔡家与蒯家一般亦是景象望族,其姑母是原太尉张温之妻,二姐与刘表做了续弦,大姐嫁的正是荆襄名士黄承彦,也就是诸葛孔明之妻黄月英的父亲,如此算来他还是孔明的舅父,当年便与蒯良兄弟一道扶持刘表定下荆襄基业,如今更是荆州武将之首,加之又是姻亲,因此他说话在此处亦是极有分量不在蒯良兄弟之下。

“蔡大人此言虽不无道理,可曹孟德毕竟为我左近之害,况且与刘郎生之为人有天壤之别,德圭兄可曾闻及吕伯奢一家之事?曹孟德有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如此之人怎可以之为援?便是刘毅真若德圭兄所言乃野心之徒可眼前却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再说刘毅重信之名天下皆知,以伊籍看来,异度兄之言方为上策。”蔡瑁话音刚落,对面又有一文士起身说道,正是荆州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随机推荐: 海贼之母巢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