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零电子书”最新网址:https://www.80tx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新八零电子书 > 仙侠小说 > 狼行三国 > 第六百一十四章 仇敌授首

第六百一十四章 仇敌授首 (第1/3页)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神元戒 剑仙锄大地 借假修真逆天行 狂卒 无敌神医林风 仙子,请温柔一点 九星引辰诀 青华长生 诡秘复苏:修仙重返开元盛世 法祖 天地证道元本有我 浮天不落 从太阴炼形开始长生 西游:再世天蓬 至臻道途 开局变萝莉:因为太强只想睡觉 光神传说 寻真仙路 这个世界过于逗比 魔法真的存在吗?

(狼行三国群,,各位同好可加。)

三国之中有权谋、有争霸,有各路英雄的纷争离合,而那些个性张扬的名将们最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身为蜀汉五虎之一的马超马孟起便是其中翘楚!倘若要对三国顶尖武将的单挑做个评选的话,他与虎痴的一战必在三甲之列,早在当年郭嘉等人出使西凉之时,他的天狼奔雷枪已是威力不凡,后经赵云和刘毅的点拨,这几年来潜心苦练更是精益求精,此时的马孟起已经可以跻身天下顶尖高手的行列。

枪乃兵中之帅,很多武将都选择它作为自己的武器,单在刘毅军中,用枪高手便是极多,赵云、张合、太史慈,如今更要加上文丑与高览,放眼天下这都是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他们也都有着自己所独有的特点,若以一字概之,赵云为博,博大精深;太史慈为速,唯快不破;张合在诡,羚羊挂角;文丑曰猛,霸王抗鼎!

相较与这些顶尖高手,西凉锦马超的风格又是什么?他的天狼奔雷展开刚猛无比有雷霆之威,一个暴字可谓恰如其分,狂沙暴雷,暴雨倾盆,这些都可以用来形容马孟起的枪法,而若论感受,此时场中的阎行感触是最深的,身在西凉,武艺高强的他眼中有一人,那便是被称为神威天将军的马超!将门之后、年少英俊、武艺高强、声震四方,在西凉一地,马超的的确确有着令人羡慕的一切条件。

阎行不服,他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身手会在马超之下,其威名更多来自马家的世代相传,来自于他的隐忍不发。其实当年一战也绝非是他以大欺小,那时马超的实力已经容不得他有丝毫相让了,他不是刘毅与赵云,本就是一线之差又是争强之间出手哪里还有分寸?不过那一战也让他看到了年少马超惊人的天赋与潜质,后更是苦练不辍!

马超的枪术天分当年赵云都赞叹不已,其言更多是在为师傅童渊错过了这个良材美玉而叹息,而刘毅军中另一枪术高手东莱太史慈在此处都是自叹不如,见识过赵云刘毅的武艺之后,马超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才得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今枪法隐隐有大成之态。

倘若换了是在三月之前交手,便以阎行的自傲也觉自己难以与之争锋,酣战了二十回合之后他已经可以清晰的把握到马超枪法的威力,这些年来若论进步速度他的确要在自己之上,不过眼下的战局却还是平分秋色,虽然刘毅军此时在大战之中处于上风,可马超一心要报父仇,傲气如他怎会假手于人?必要凭自身之力刺杀对手!一开始他的天狼奔雷含愤出手威势更是惊人,刻骨的仇恨已经被他融入到枪招之中,可阎行却接下了他出手十八枪丝毫不让,这个发现让马超陡然警醒,将不可愠而致战,这是刘毅近月来与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武技可入兵法,同样兵法也可入武技,阎行的实力不容小视,自己还要尽快的冷静下来,面对同级的战将,怒气并不能让他速胜!

能与盛怒之下全力出手的马超分庭抗礼,阎行心中清楚这都是得益与他近来的突破,而这突破却是刘毅阵上所赐,对他而言那是一种顿悟,不是什么人都能有与这风云第一将交手的机会的,那是无比宝贵的经验!不过若是换了旁人,那种挫败感很可能会掩盖这种顿悟,但惟独刘毅不在其列,在另一个时空之中,绝代奸雄曹操的一句话给了无双虎将吕奉先最大的肯定,“吕布非一人可敌”!而在今世,同样的话语却落在了刘毅的身上,单战输在此人手中绝非什么耻辱!

战情危急又是面对如此一个马超,阎行的心却是彻底静了下来,此时他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纯粹的武者,眼中亦只有当前一战,这样的专注使得他手中钢矛威力大增,上下翻飞着与马超的天狼奔雷绞杀一处,互相对抢先手,谁也不肯有半点的容让,一开始马家嘶风骑还是谨守少主之言不敢上前,可现在银枪钢矛的闪耀已让他们难以接近!

放在平时,这会是一场精彩之极的大战,能够吸引无数人的目光,可如今却无人有心去体会它的耀眼之处,几乎每一个士卒都在忘情的搏杀着,西凉骑军的强悍绝不在乌桓匈奴骑军之下,就算比之并州营也丝毫不让,尤其是在危境之中更激发了他们天性之中的勇悍,但有一点他们处于绝对的下风,那就是尖端的武力,也就是箭头人物!

骑兵作为这个时代最为强大的兵种一向是刘毅的最爱,他的多次辉煌经历都是率领骑军取得的,因此他也更为了解一个强大锋锐的箭头对于骑军对战的重要性,以前多是他亲自出手让敌军当无可当,如今多是依仗麾下的这些勇将,铁骑营中的赵云与华雄便是不二人选,而樊稠与严纲虽然较之前者稍弱却也都是一流战将且在铁骑四营的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随机推荐: 海贼之母巢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