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零电子书”最新网址:https://www.80tx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新八零电子书 > 仙侠小说 > 狼行三国 > 第八百八十一章 声名鹊起

第八百八十一章 声名鹊起 (第1/4页)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神元戒 剑仙锄大地 借假修真逆天行 狂卒 无敌神医林风 仙子,请温柔一点 九星引辰诀 青华长生 诡秘复苏:修仙重返开元盛世 法祖 天地证道元本有我 浮天不落 从太阴炼形开始长生 西游:再世天蓬 至臻道途 开局变萝莉:因为太强只想睡觉 光神传说 寻真仙路 这个世界过于逗比 魔法真的存在吗?

(感谢r兄的吉祥大赏,y军师又有好提议了,这段时间最为辛苦的不是小诸葛,绝对是魔方兄,定要给兄弟致敬,辛苦了!)

方才虎痴许褚与巨汉涙无痕这一战虽是打的火星四溅颇有天崩地裂之势,看的一众士卒无不目眩神摇,可当这一对年青高手战在一处之时,前者的关注度还是要有些相形见拙!虎痴名垂天下多年,出手亦有多次,涙无痕神威凛凛气势惊人但到底还是无名之辈!曹彰与刘信可就不一般了,且不说是少年天才武勇惊人,单只他们的身份二人一战就是举足轻重,两个少年便如他们的父辈yiyàng天生就是劲敌!

在当今顶尖武将之中,刘毅的武勇固然令人佩服,其词锋之利也是人所公知的,战场之上斗口便是曹孟德也要退让三分,一般与其对阵之时想逞口舌之便多是自取其辱!与此处之上刘信可说和他爹是一脉相承,二公子亦是平时不动口,动口就能将人气个半死的主,这一点北平纨绔之中无人不知,无论嘴皮子还是手头上刘信都绝对过硬!可能现在刘二比起他爹缺少的就是情场之上的威名了,但以其家世长相能力这应该也不会成为问题,只不过现在年岁尚幼心不在此罢了。

赵云在为涙无痕纠正站姿行动之时曾用一块厚木紧扎起身,令得这个巨汉痛苦不堪,可以基础而言这却是极为有效的方法,郝昭与刘家兄弟亦是如此,无论是步战还是马战,腰力对武将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那将是他们大半力量的来源,站立行走乃是人们日常生活最为基本的要素,对于武者而言要练就要从此练起!看看能够位列风云十八将之中的那些猛将,便是平时行动亦当得起龙行虎步四字!

刘信是个天才,这一点刘毅与赵云都不否认,因此二人对他的教导比之刘桓还要严厉几分,大公子天生就有一股狠劲,再大的艰苦也能撑得下来,不过对他而言,武者之事更多的只是用来强身健体!一个健壮且精力充沛的体魄对上位者而言将是宝贵的财富!而二公子却与大哥不同,生来好武的他根本感觉不到那些艰苦训练的苦处,反而是乐在其中,单只这一点区别刘信就有了成为顶尖武者的基础!

面对曹彰,刘信出手便是血龙六击之中的“烈山击”他嘴上说的轻松手中可是一点也不送,能够在战阵之上闯下偌大声名的绝不会是无名之辈,此处他在与燕军多位名将的切磋之中早就有了很深的了解,父亲与三叔在其习武的过程之中亦是多次教导轻敌之害!“狮子搏兔,亦用全力”的道理刘信在五六岁上下已是耳熟能详。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但见刘信起手曹彰心中便知此人能在北地有着如此之大的声名绝不是依仗父辈余荫,这条血龙大戟通体精铁铸造,一般人想要拿起都颇为费力,可在刘信手中却是犹如灯草一般,双臂震颤之中戟尖便幻化出万点寒光笼罩自己周身上下,兵刃未到锐利的劲气已然扑面而来,那举重若轻之道已深得其中三味!

十年之前刘毅率军救援在黄巾围攻之下的北海,解围之后与孔家宴席之上曾经由武入琴对甄宓的琴艺做过一番评价,其中就有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之道的分析,其时朗生只是为了不让玉人失望,可此言传出却得到了很多武者的公认!虽然当时刘毅还不是什么风云十八将之首,但与吕布虎牢一战加之摩天岭一役独战观战其勇名已是天下尽知!须知并不是所有的顶尖高手都能将自己的心得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况且朗生还加上了很多来自后世的见识,他也没有想到宴席之上的无心之言却在日后成了武者苦练的借鉴,曹彰就是其中之一!

这举重若轻可不是有一把子蛮力就能做到的,当真如此怎能为武者所重?马战之中此处要与马力腰力周身之力结合得当运用巧妙,步战之中更还要加上身法步伐!刘信手中的血龙戟迅捷无比,可观其出戟之时身躯却保持在一种极度的平衡之中,便于士卒眼中似乎也能将他的身姿步伐看的清清楚楚,这种感觉难以言表却又有些玄妙!

刘毅三兄弟都是马战步战具精之人,对于身法步伐的结合有着很深的了解,朗生为此总结出来的四字深得甘宁赵云之心,甚至枪王童渊在得爱徒转述之后亦是击节称赞,言此道尽其中之妙,那便是“空中大石”,灵动之中不失沉稳,迅捷而又动静相宜,此时的刘信在出手之时带给众人的就是这般感觉,迅若惊雷的出手配合依旧沉稳如山的身姿使得他每一道戟影之中都蕴含着极为深厚的力道!而腰部的紧绷与周身的充满弹性加上沉稳的步伐就是这些力道的来源!

曹彰屏气凝神,沉肩侧步,掌中金背夔纹刀亦是闪耀出夺目的光辉,瞬时之间便是连出九刀,血龙戟利

章节报错(免登录)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随机推荐: 海贼之母巢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