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上,所有人都离朕而去,你会挺身而出解救朕,即使千刀万剐也不后悔吗?王离平静地说道:我会的。
嬴政沉默了一会儿,说:朕在世之日,天下恐怕还不会到这个地步,但朕百年之后就难说了,请你牢牢记住今天的话,像对待我一样对待嬴氏继任者,一如你的先辈为嬴氏的大业舍生忘死一样。你能对天发誓吗?
王离道:我发誓。
出宫的时候,赵高一直把王离送到他住的小院子,恭敬地行过礼才回宫去。赵高在王离的印象当中对谁都很冷漠,除了必要的客气,很难看到他脸上的喜怒哀乐。赵高从不给别人行礼,反倒是别人见了赵高要忙不迭地请安问好。赵高今晚的态度不禁让王离有些吃惊。
从咸阳通向东方的驰道两旁新栽的垂柳在春风的吹拂下长出了新枝,使驰道不再那么枯燥生硬,而现出生机盎然之色。嬴政东巡已经一个月了,他坐在车子里,饶有兴趣地望着窗外嫩绿色的平原、山脉。
嬴政的坐车十分特殊,不光比三公九卿的车子要大许多,而且制车的工匠们显然花了无数心血,使车子坐起来十分舒适。黑色的车厢上漆着奢华的金色和红色花纹,由六匹乌黑健壮的高头大马拉着。车子里面十分宽大,铺着红色的厚地毯,容得下十几人。坐在车里久了就会产生错觉,仿佛还在咸阳宫里一般。
第八章 与天下争锋(8)
这日早晨,嬴政觉得连日观看风景,政事过问得很少,不知出巡前交代的几件事进展得怎么样了。于是,他让赵高把丞相王绾等几个重臣找来。
几位秦国的核心人物上得车来,嬴政道:这车子坐着很舒服,就是光线有点暗,窗子太小,看起奏简来费事得很,几位将就一点吧。大家与朕出巡辛苦,朝廷上的礼仪就免了,一起坐着,随便聊聊。赵高,命人上茶!几句寒暄使气氛融洽了不少,看来皇帝今早的心情还不错。
过了片刻,一位侍女端上茶来,车里顿时弥漫着茶香。
大家又说了一会儿,王绾想起了什么,道:前几日,几十名齐鲁一带的儒家名士有建议给陛下呢,大概与陛下将举行封禅大典的事情有关。嬴政皱了皱眉,道:封禅大典的事情不是早已经议定,按照雍太祝祀上帝之礼举行吗?
王绾道:齐鲁之地乃孔子故乡,儒家学派十分繁荣,著名的儒学大家都出自这里,而且在庙堂、民间的地位很高,对于民心的向背起到很大的作用。他们能主动向陛下进言,表明他们的归附之心,此举在民间的影响也一定很大,因此,陛下若能虚怀若谷,接见他们,必彰显帝王从善如流之风。
嬴政冷笑着说道:丞相最近嘴里怎么总是冒出些稀奇古怪的词呢?什么虚怀若谷,什么从善如流,大概最近看了《论语》之类的书了吧?
王绾不知说什么好,刚才一番话只不过是想暗示皇帝,对待这些人,帝王威风是不管用的,他们理想当中的圣贤帝王应当是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不过,王绾的话却无形中给了嬴政不小的压力,看来,对付这些齐地的儒生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嬴政耐住性子,说:那就把奉常叫到车上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说说吧,大家看看该怎么办。过了一会儿,奉常府的人送来几十卷竹简,都是儒家学者的建议。嬴政带着一丝不快,问刚刚上车的奉常:上面写的什么?你看过没有?
奉常没有觉察到嬴政情绪的变化,说道:这些竹简分别出自几十位儒家学者之手,对封禅大典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因为封禅大典只在三皇五帝时举行过,战国纷争,绝迹了七八百年,几乎成了传说。
嬴政脸色一黑,说道:这是什么意思?他们这是在考朕的学识吗?
奉常愣了愣,脑筋一时没转过弯,于是解释道:儒家在齐鲁十分兴盛,几百年来成了显学,这期间形成了许多学派,其学说自然也很多,他们呈给陛下如此的建议也并非无礼,恰是对陛下的尊重。
嬴政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这样乱七八糟的说法,哪里是在建议,简直是在捣乱!都拿走!你们奉常府的人,脑袋里一团糨糊,别人说什么都信以为真!砍掉算了。
奉常吓得脸色苍白,不敢再做声,嬴政也坐着沉默不语。大家看到这样的情势,只好缄口不言。这时,坐在角落里的赵高说了话,一半像是缓解沉闷的气氛,一半像是提醒嬴政。他带着一丝卑媚的笑意,说道:陛下忘了,这一路巡游途中的许多刻石都是出于儒士的文笔,其义理、文采,可是原来秦国所没有的。陛下不要生气,天下初定,不比还在咱们关中,怎么说,怎么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