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要把天空遮住,使正午的太阳也暗淡无光。匈奴人有些不知所措,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骑兵距秦军前沿阵地还有八百步的时候就已经遭到箭阵的袭击,威力如此之大的弩箭,他们似乎还没有耳闻过,更不用说遭到它们的重创了。
的确,为了与匈奴人作战,秦军大量配备了威力巨大的八百步弓弩。此种弓弩射程八百步,需用双脚与肩合力才拉得开,而且箭镞和箭杆比普通弓箭要大得多。
匈奴人当中最优秀的射手可以在颠簸的马背上开弓,在三百步*中敌人。但此时,他们却无能为力。呼呼的响箭从他们的头顶飞过,或直接射穿胸膛,或射倒飞驰的骏马。匈奴骑兵在乌云般的箭雨当中开始成片地倒下。
匈奴骑兵不愧是草原上的雄鹰,尽管周围战友成片地倒下,活着的战士却毫不畏惧,更加迅速地冲向秦军阵线。
在匈奴骑兵的前锋距秦军前沿还有五十步的时候,突然,秦军前十排的士卒快速向前放倒那些四五丈长的军旗,使旗杆的尖端朝向直冲过来的匈奴骑兵。
顷刻之间,飞奔的匈奴骑兵面前密密麻麻地竖起铁锥组成的墙垒,每个锥尖都闪着冷冷的寒光。骏马惊恐地尖叫着,但一切都来不及了,它们巨大的身躯和背上勇猛的战士都前呼后拥,重重地撞在这致命的锥墙上。远远近近传来匈奴骑兵的惨叫声和骏马的嘶鸣声。
匈奴骑兵最强劲的攻势被遏制住了。他们几乎损失了一半以上的战马和射手。剩下的一半骑兵处在惊慌不定,无人指挥的状态下,不知该继续战斗,还是向回撤退,大队人马在各处忙乱地徘徊着、躁动着。而秦军的战鼓却敲响了,重装步兵在战车的指挥下,如深红色的潮水,从锥墙后面涌出来,冲向失去统一指挥的匈奴骑兵。
观战的伊宁觉得天昏地暗,手中的王牌就这样轻易丧失了。他下令让后面的十万匈奴步兵冲进山谷,解救被困的骑兵队伍。
可是,命令刚刚下达,狼山上燃起了烟火。不仅眼前的三万秦军士卒重整队伍,准备与匈奴人一战,从南北两个方向也见到大片的尘土,可知另有两路秦军也在向这里前进,不久便可到达。
第十三章 正午之战(11)
伊宁低头沉吟了一下,遥望了一眼还在远处混战的骑兵队伍,重新下令部队向西北迅速撤退。
赶来的秦军将山谷团团围住,不断缩小包围圈,一点一点蚕食着处于绝地的匈奴骑兵。匈奴人尽管十分英勇,但已经不可避免覆灭的厄运了。狭小的山谷里,骑兵无法快速突进,被数倍于己的秦军士卒包围着,结果只能一个个受伤战死。
将匈奴骑兵彻底消灭之后,秦军开始主动出击,向北追赶伊宁的十万步兵,以图把匈奴人彻底逐出河套一带。
这日,蒙恬见到王离,道:西南方向还有从陇西、北地郡来的秦军,大约十五万人,这些人马由各自的郡尉指挥,联络比较迟缓。我想,你能不能到那里去,再组建一个将军幕府,将这些人马统一指挥起来?
王离笑着问道:蒙将军是想比比这两支人马谁追得快吗?
蒙恬眨了一下眼睛,道:伊宁这只兔子只要不往南跑,咱们就不管他。我只是觉得咱们是两只拳头,待在一起,就剩下一只拳头,打人不狠。你拉起一支队伍,头曼单于的两边脸不就都吃拳头了吗?
次日,大将军幕府向西南面两支秦军发去命令,通知裨将军王离将去那里组建将军幕府,统一指挥各路军,并约定地点,等待王离安全到达。很快,两支秦军接到命令,并发回信简,答应在指定地点等待王离。
安排妥当之后,王离与蒙恬告别。蒙恬本来主张派一万人护送王离到西南面去,但王离认为相距只有两百多里,骑马顶多两日就可到达,不必劳苦军队,只带几名军官和一名掾吏就行了。这样,目标比较小,反而不容易出危险。
几个人刚出发的时候,天气晴朗,草原显得平静可亲。可是行到中午时分,天色大变,从天边涌来滚滚乌云,如千军万马,仿佛就在头顶一般。又突然刮起了大风,一时间飞沙走石,几步远的地方都看不清。
偌大草原竟没有躲避的地方,几个人下了马,在狂风当中紧紧靠在一起,缓缓而行。但谁也辨不清方向,只是想赶快找到一棵树,或一块岩石,避一避。
到了夜晚,风停下来,却下起了暴雨。草原上到处是水洼,几个人小心翼翼,以避免陷入沼泽。王离浑身湿透,在大雨中眼睛几乎睁不开。他走在最前面,四周望着,希望找到点什么,可是除了从天而降的大雨点便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