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家长也得有一份。
临出门,家长应该替孩子检查,但这个检查是无声的。不要问:
“你的准考证带了没有?”
“你铅笔准备好了吗?”
这样一问,往往就把孩子给问乱了。因为孩子可能早已准备就绪,而家长又不一定知道每一样都放到哪儿了。如果家长按照自己的思路,要求孩子临出门,把所有的东西一件一件找出来,既影响情绪,还容易出错。拿出你的那份用品清单,默默替孩子清查一遍,注意别打乱原来的摆放顺序。都有都在,这就行了。
出了门,在路上,我们又该怎么做?
我记得我送女儿高考时,她曾经在车上看语文复习资料。我就跟她说:“倩倩,现在把书放下,静静地想一想。想什么呢?你可以先想想作文。要是记叙文的话,我怎么布局;要是议论文的话,我怎么行文。让自己先进入考试的氛围。”
为什么不应该在车上看书?
因为行驶的过程中,车在摇,书也在晃,很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和头晕,甚至把胃里吃的饭也给摇上来了。这样一劝,孩子也很配合,马上把书放下了。
到了考场上,把孩子送到警戒线,我给女儿嘱咐了四条:
第一,进考场之前,必须先去一趟卫生间。也就是说,孩子的进场路线是:从考场外面进入卫生间,从卫生间再走进考场。如果考试的时候申请出来如厕,那是相当麻烦的,所以要先解决后顾之忧。
第二,见了同学和老师不要打招呼,也不要交谈,出于一种礼节,你可以微微地点点头,然后赶紧离开。
考生需要适度的独处,和外界保持一定距离。这一点,很多老师、家长都不明白。有一次,我跟一位女老师到八一中学带考。这个老师自己也很紧张,巴不得学生们一个个超水平发挥。
看到一个学生,她就来了一句:“你可别像上次考试一样,犯那种低级性的错误!”
学生一听,立马就蔫了,有点委屈,又有点气冲冲,一副要哭的样子。孩子要进考场了,为什么还提这些让他不愉快的事呢?我站在一旁,生怕学生考试状态不好,想说几句话,缓解一下他的心理压力,可又不能让这位老师看到。
终于,我瞅了一个空当,悄悄地拉住这个学生,说:“别影响你的发挥,重要的是相信你自己,什么困难都可以过去的!”
就这么一句话,学生很感激地点了点头。
第三,考场提前五分钟发卷,填完个人考试信息之后,要先思考,制定答题的战略战术。
试卷发下来了,学生写上考号、姓名,接着就开始阅卷审题。大部分学生从第一个选择题开始看,提前进入答题状态。更优秀一些的学生往往先看最后的大题。看看语文和英语的作文题是什么,或者把数学后面六个大题快速地过一遍。如果一看,这些大题好像难度都不大,似曾相识,说明这场考试好应对,心态就好起来了。甚至这些大题里,还有某一个题特别简单,特别熟悉,他完全可以先做完这道题。学生一开局就拿下了一道大题,情绪一高兴,再回头做选择题,就会速度更快,底气更足了。所以,每一种战略战术都有它的适应性,而这五分钟,正是你布局的时候。
第四,收完试卷,立即离开考场,不要跟任何同学聊考场感觉,更不要听别人的议论。
很多学生考完以后,喜欢互相对答案。确实,学生刚刚考完,他们对每一题的答案,都是印象深刻的。而根据我多年带考的经验,越是主动找别人对答案的学生,最后考试成绩越是不理想。他干吗迫不及待地把这个答案说出来?因为他觉得自己考得不好,或者模棱两可,心里没有底;把自己的答案张扬出去,好像我们走夜路大声唱歌一样,其实是一种自我壮胆。
那些主动提供的答案很有可能是错的,而一旁听答案的其他学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比如,这个题的正确答案是。可有一个同学说,我的答案是。做对的学生一听,我怎么是呀?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心里难免七上八下,甚至拼命回忆,重新演算,总想弄个是非曲直。可是,答案记得清楚,题目就很难复原了,而只要一个条件记忆有误,结果又会发生变化。这样患得患失,必然影响到学生后面几门的考试情绪。每年中考、高考,做错了题的人把做对了题的人弄得很心烦,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
一场大型考试,孩子们如果能注意到这四点,学会基本应对方式,一般都会很平稳地发挥出正常水平。
每句话都要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