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即是借款人的利益。在加州以外地方,房贷经纪可以滥收费用,甚至提供不合适或者不适用的贷款。加州的最高法院于1979年的案例曾指出房贷经纪需要维护客户利益,这案例成为普通法的一部分,适用于加州法院。
试想,审批房贷的人没有政府监管、没有发牌制度、没有保障客户的责任,放款的证券机构的情况也是差不多,这些机构没有责任申报问题贷款,收屋程序亦满是漏洞。
第一章 次贷危机的背景(3)
即使银行进行次贷交易,银行亦只是在转移房贷给证券公司时动用名为仓库信贷的短期资金。实质上,银行只是次贷中间人,并非实质的次贷承接者。当然,有些银行眼见次贷市场热烘烘,就成立自己的证券公司承接次贷或者像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那样,收购以承接次贷为主的机构,直接投入次贷业务。但是,原则上,银行本身并无实质承接次贷。
据了解,即使到了2007年底,次贷危机出现后半年,滥批次贷和乱收回佣的情况仍然存在。相信下页广告不是胡说,当真是OK。
美国政府在12月中已宣布立法管制地产贷款商和经纪的广告。
房贷经纪是推动次贷的主力
'图 A1
这是笔者看到的地产贷款商广告,原载于2007年12月15日星岛日报美西版。请细心看看贷款条件。什么都OK,连没有绿卡、没有工作和收入都OK。据了解,即使到了2007年底,次贷危机出现后半年,滥批次贷和乱收回佣的情况仍然存在。相信这广告不是胡说,当真是OK。'
笔者来到美国的初期就曾经想过当房贷经纪,那是赚大钱的行业。在加州,房贷经纪的年薪收入达到6万美元以上,相比一般事务员万多元年薪,差距真的很大。
房贷经纪只顾赚钱,积极地寻找市场上需要贷款的人。这支41万人的房贷大军为美国住宅市场上的炒家提供次贷机会。
信贷市场竞争激烈,房贷经纪又不受监管(加州才有发牌制度)。他们积极寻找需要次贷的置产者,令次贷质素下降。美国的信贷由严格审批改为低凭证核贷(Low Documentation),后来更演变成无凭核贷(No Documentation)。即是说,房贷经纪并不要求借款人提供文件证明申请房贷时的声明属实。信贷滥用程度可想而知。
2006年,美国次贷房贷的总金额是6千亿美元,占美国总房贷的五分之一。到2007年3月为止,未了结的次贷达到兆美元,次贷危机已经形成。2007年10月,浮息次贷之中约有16%已经有90日没有缴房贷,或者已进入法拍程序。
一般住宅信贷的断供收楼比率约是1%,次贷被抵押受益人(抵押权人)收楼的比率高达20%。2007年已有超过1百万人因此而被迫迁离家园,到2008年初更超过2百万人。滥批房贷程度可想而知。
'图A2
信不信由你,一个月之内,笔者能收到这么多银行和财务公司的信。笔者没有欠他们钱,只是他们想借钱给我。最惹人注目的是CHASE银行的招揽信,几乎每隔两三天就来一封。'
无凭借贷是拖延次贷风暴出现的最后手段
除了前美国联准会主席艾伦.格林斯班(Alan Greenspan)滥用减息和放松银根的基本因素之外,信贷证券化是加速滥批信贷的罪魁祸首。美国政府当然了解情况。到了次贷危机浮现时,政府竟然无视无凭借贷的危险性,反而觉得是拖延次贷风暴爆发的最后手段。要是政府在简易型抵押贷款时插手干预,相信次贷危机早在三年前已经爆出来,情况也不会这么严重。政客想拖延次贷问题的出现,所以对无凭借贷一事置诸不理。在此情况下,炒作房地产的投资客一涌而出,把房市炒得热呼呼,房贷经纪更是趁机大捞一票。
美破产法对破产人的保障与次贷风险的关系
很多人都认为房价会继续上升,能够买楼就尽量买,利用这个房市热络的难得机会豪赌一次。反正输了不是自己的钱,赢了就入袋平安,反正最差的情况就是付不出房贷或是被法拍,此时大不了宣布破产或者远走他州。总之,输打赢要。
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内容是讲一位年青人如何虚报收入和资产买入几十项房地产,企图炒卖图利。起初,房价上升,大赚一笔,到了房价停滞的时候,手头上十多间房子全部被查封。当时他拿的是12成次贷,除了10成房价之外,还拿到2成房价的物业维修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