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负值摊还次贷债务。最可怕的是,连业内的人也无法得悉次贷证券的确实情况。
五、荒谬的评级机构
次贷证券发行的过程,是借款人透过次贷经纪得到款项及次贷合同。这些合约经由贝尔斯登等投资银行包装成次贷证券,即是抵押债务证券CDO。次贷证券得到例如标准普尔等证券评级机构评定为AAA级证券后,再由证券担保公司担保才卖给投资者。整个过程中,美国政府当然没有及时干预。次贷风暴的发生,可以说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所有人及机构都在犯错,方铸成大错。
要是次贷证券没有AAA评级,各国证券机构和银行绝对不会动用投资者的资金大量买入不值分文的次贷债务,次贷债务指的是市场上所说的抵押债务证券CDO或者结构性投资工具SIV。读者一定不明白,何以这些本来连BBB级都达不到的次贷证券,能够获得AAA的极品评级。
这件事得由一条重要的公式谈起。公式如下:
'图 补充2'
不要误会,这条公式绝非人造卫星发射入轨道的弹道公式,也不是放射性元素的制造方程式,只是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的违约机会率计算公式。它是所有次贷信贷证券风险计算的基础,证券商运用这条公式,计算一份以次贷为基础的债务抵押证券在对冲时需要支付多少保金。没有这公式,次贷证券和信换证券可能都不会出现。
其中:
PV是违约机会率
δ1至δ4是折让因素
p1、p2、p3、p4是由信贷风险曲线得出来的机会率数值
N(1…R)是第一年期完结时的所得金额
这条公式使用伦敦银行同业拆息、保金、回本率和接受信贷者的信贷曲线,共四项因素。
看到这里,读者一定感到摸不着头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别急,笔者会向读者解释这条方程式的个中奥妙,保证令大家拍案叫绝。
首先,发明这条方程式的人是世界财经行业的杰出人物,无论学历、经验和样貌都绝对完美。否则,这条方程式不会被美国财经界奉为金科玉律,即是美国人说的依着它来发誓的东西(swear by it)。
第八章 涉及次贷的各方实情(6)
第二,公式本身并不复杂,计算简单,总之一定可以计算出大家都想要看到的结果。
第三,相信没有人会细心研究这条方程式,最低限度,借钱买房子和放债收息的人都没兴趣去细看这是什么东西,也更加没有人会去质疑这公式的准确性。
第四,简单易用,无须打电话跟借款人聊天,更无须拿次贷档案研究。只是坐在办公室看几条曲线,输入一些数字就有结果。
好了,现在该来看看现实的情况,公式到底如何应用。
例如:某房贷公司替100位没有足够入息的人做了100份次贷,每份次贷30万美元。这些人买了100栋住宅。这些次贷的总金额达到3000万美元,但是全部次贷合约都没有核实入息证明,更加不审查借款人的背景。房贷公司将这些次贷交给次贷放款人,次贷放款人找证券行担保,证券行运用这条公式计算出进行信用违约互换的每年保金是总金额的%。于是证券行发行信换证券给次贷放款人,担保次贷证券。次贷放款人得到担保之后,跟借款人订立次贷合约,付钱给房贷公司再转给借款人买房子。证券评级机构为这份次贷证券和信换证券评级,评级标准也是以这条公式为依归。用计算器计算过之后,数字没错、公式正确,便给予AAA评级。有了这个评级,证券商可以将次贷证券和信换证券挂牌自由买卖。次贷放款人每年需要为信换证券支付15万美元保金。一旦出现借款人违约断供情况,发行信换证券的证券行便要向次贷放款人支付损失的金额。
很不幸,第一年完结时,有一半借款人断供。次贷放款人向证券行追讨1500万美元赔偿金,可是证券行早已将信换证券卖掉,已无赔偿责任,于是次贷放款人千辛万苦找到信换证券的最终承接者,即有责任按照信换证券作出赔偿的公司,结果那却是一家在商业大厦天台非法搭建、连档案柜都没有的小公司。该公司的资本只有100美元,次贷放款人只好撇账14;999;900美元。
单凭一条公式,以次贷经纪和次贷借款人虚报的资料作为依据,就能计算出借款人的实际断供机会率,这根本就是再荒谬不过的事情。但问题不是出在这条公式上,祸根在证券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