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层指示。但是身处美国分公司的日本企业高层就非常为难,因为纽约与东京有十三到十四小时的时差,视乎美国是否夏令时间而定。总公司的指示要一个工作天才去到分公司,反过来也是一样。即使紧急情况,要在办公时间以外找到高层人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美国企业当然明白到这一点,于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趁机占日本企业的便宜。日本企业在欧美业绩不好的原因,正是在此。
令次贷风暴扩散全球的另一个原因,是欧日企业并无次贷的分级,信贷就是信贷。欧日企业不会像美国企业那样将钱借给没钱还的人,所以不存在次贷信贷。除了英国之外,对欧日企业来说,次贷信贷是新事物。欧日企业的高层没有花一点点时间去理解美国的次贷信贷为何物,只要看见AAA评级和有证券保险公司承保就放心买入。即使到了现在,香港财经界的人,仍然没多少人真正花时间研究次贷及其衍生投资公具,极其量只知道一些基本数据。
笔者听日本放送协会NHK新闻时,听到NHK将美国次贷形容为”低所得者”贷款,即是专为低收入人士提供的贷款。可知欧日企业对美国次贷的误解有多么严重。
美国企业将信贷分成优惠与次贷两个主要级别。有些美国机构将交替性A文件Alt…A Paper信贷放入优惠级别,亦有机构将它放入次贷级别。可是,欧日企业将高风险的次贷级别信贷归入信贷类别,与优惠信贷属同一类别。就是因为不将次贷信贷分出来,欧日企业胡涂地大量购入次贷信贷相关的各式各样投资工具,到了次贷风暴爆发之后,这些拥有次贷成分的证券夹杂在其它投资工具之中,已经无法得悉次贷的确实投入程度。
六、引发信换危机
近十年,美国信贷证券业急速发展的功臣,是摩根银行()一位雇员,34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贝达马斯达斯Blythe Masters。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九章 次贷危机产生的文化根源(8)
他在1995年发明的次贷衍生证券抵押债务证券,卷走全球股市万亿财富、令数以百计银行和证券业大亨和高层人员引咎辞职、数十家银行亏损严重。这里所说的信换,即是信用违约交换证券(Credit Default S)。
次贷风暴刮起之后,大家对信换产生怀疑。它是银行或者保险公司发行的证券,通常维期五年,属于信贷对冲工具。买方支付一笔费用,卖方承担第三方的信贷违约责任。简单地说,信换证券是可以转让的信贷保险合约。信换证券和次贷证券一样可以自由买卖。据估计,到2007年年底,市场上的信换证券金额达到45兆美元。单是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一家企业就持有信换证券总值7万8千亿美元。要是信换证券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高盛证券就是因为买入信换证券,而在次贷风暴中大赚40亿美元。过程如下:A公司买入以次贷为主的抵押债务证券100万美元,同时与B银行订立信贷违约交换合约,每年分四季支付200点子,即是2%保险金,每季保金为5000美元。A公司有了这份信换证券之后,如果手持的抵押债务证券出现次贷断供情况,沦为废纸的话,B银行要赔偿A公司的损失。B银行每季度可以从A公司,即是信换证券得到5000美元作为承担风险的报酬。高盛证券知道次贷风险高,于是从A公司买入信换证券。结局是次贷供款人断供,抵押债务证券损失85万美元。B银行要向高盛赔偿85万美元。A公司在抵押债务证券损失85万美元,出售信换证券却只得到2万美元,以及免除支付保险费的责任。
次贷风暴爆发之后,市场疲弱,很多机构的信贷评级被调低。需要承担信换证券责任的大企业立即抛售手头上的信换证券。现在已经不知花落谁家,但是可以肯定,很多这些信换证券已经落入没有能力承担信换合约赔款责任的公司。当某些公司或者证券持有人无力依照信贷合约还款,信换证券买方就会向卖方或其接手机构要求赔款。一旦买方无法取得赔款,信换证券就会步次贷证券后尘。
由于信换风暴的金额远远超过次贷金额,而且信换是新事物,面世只有大约十年,没有人知道到时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信换风暴很可能是次贷风暴所带来的并发症,两者如若双管齐下,变量将无可预测。
次贷风暴的成因是复杂的美国文化及经济政治情况,主要的影响是信贷业的基础,扩散范围广泛而且复杂难明。次贷衍生金融工具是新事物,即使证券业和信贷业的人也不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