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赵润并没有那么做,因为他觉得,就算他赐了兄弟三人富贵,这兄弟三人也未必守得住家业,因此,与其赏赐金钱、府邸,赵润觉得不如代熊琥栽培兄弟三人,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
因此在安抚罢熊氏兄弟三人后,赵润将熊氏兄弟三人安排到雒阳城内的国立学塾学习,待其学业有成,再插到翰林署,一步步许以富贵仕途,这样才不至于引起朝野的非议,避免熊氏三人被人针对,毕竟魏人当中憎恨楚国的大有人在,更遑论熊氏一族。
所幸熊、熊泽、熊宜也并不愚蠢,虽然有些失望于赵润这位‘姑父’并未许诺他们高官厚禄,但他们也明白,这位姑父这是在给他们铺路,因此倒也不心急。
说实话,确实也没什么可心急的,凭借着姑父、姑母在魏国的权势,他们平舆熊氏迟早能在魏国兴旺起来。
转眼又了两三月,魏国的三路大军,高奏凯歌、一路奋进,打得楚国节节败退。
待等深秋前后,沈、桓虎、司马尚、乐弈、田耽、田武、许历、燕绉等人率领的魏军,已基本上攻占了楚国大江以北的所有土地。
在这段本该值得庆贺的时间里,赵润又收到了一则噩耗:前南梁王赵元佐亡故。
当日得到这个消息后,赵润惊诧地质问大太监高和:“为何不提前禀告?”
直到大太监高和解释过后,赵润这才释然,原来是赵元佐与赵弘信并未通禀内侍监。
为何不通禀内侍监、不通禀于他呢?
赵润在皱着眉头思忖了片刻后,不由地哑然失笑。
是啊,赵元佐为何要提前通知他?虽然二人有着伯侄的亲份,但事实上,赵元佐与赵润彼此的关系,也仅仅只比陌生人好上了那么一些而已;哪怕是赵弘信,与赵润也谈不上有多亲近。
“……据奴婢打探所知,赵元佐仅知会了赵信,且只允许赵信父子目送辞世。”大太监高和在旁补充道:“另外,据说南梁王是含笑而逝。”
含笑而逝么?
赵润似笑非笑地摇了摇头。
不过仔细想想,赵元佐恐怕确实是含笑而逝:作为‘毕生仇恶’的先王赵死在他前头,且过世前又与赵信化解了当年的芥蒂,使赵信心甘情愿为这位伯父送终,相信赵元佐确实也应该是别无所求了。
还是那句话,赵润从来都没有真正看懂过这位三伯。
天知道这位三伯是怎么想的,明明是为复仇而来,结果接二连三助魏国摆脱了劫难,甚至于,就连辛辛苦苦组建的镇反军,也因为希望与赵信化解当年的芥蒂而拱手还权于赵润,还权于天策府。
甚至于辞世时,也只希望安安静静地过世,在身边仅有他视为义子一般的赵信的陪伴下,不为人所知地,悄然过世。
这份豁达让赵润意识到,或许赵元佐也并非是纯粹的恶人,只是宿命如此,是天意令他与先王赵、禹王赵兄弟阋墙、同室操戈。
不管怎么说,赵元佐的过世,意味着在赵氏一族的本家中,比赵润辈分高的长辈皆过世了。
在不知不觉之间,赵润自身已经成为了赵氏一族的长辈。
说实话,这让赵润感到有些不适应。
此时,他已隐隐感觉到有种淡淡的孤独。
第342章:昭武十年
魏昭武九年,就当魏楚战争如火如荼之际,秦国的长信侯王戬,仍在奋力进攻蜀国。
此前,因为巴国的不合作,秦军攻伐蜀国的道路仅仅只有剑关,此关隘地处险要、易守难攻,纵使是王戬这等悍将,亦屡次望山兴叹,难以寸进。
然而后来巴国出现巨变,阆中被秦军所占据,至此,秦军便将攻略重心,从剑关转移到了梓(zi)潼。
梓潼,东倚梓林、西枕潼水,也算是一座有险可守的城池,至少在巴国与蜀国那长达百余年的战争中,巴人虽屡次越过潼水,但却始终无法攻克梓潼,故而成为蜀国抵御巴人进攻的坚实‘东壁’。
然而现如今,这座城池却遭到了秦人的进攻。
蜀国的军队死守梓潼数个月,但最终还是在魏昭武八年的入冬前,被秦将王戬攻陷了这座城池,切断了剑关与蜀国本土的联系。
由于该年冬季将至,秦将王戬并未急着继续向蜀国的王都成都进兵。ps:成都的叫法来自‘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说法。而‘成’也有‘终’的意思,指代蜀国最后的都邑。感觉有点上天注定的意思?
魏昭武九年开春,魏国忙着对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