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众人口中教习,教导以名将事迹,使得这些人投降归附,愿以汉家子民自居,念及于此,他心中顿时对均田之策与那位神秘的教习生出极大兴趣。
和水吞下最后一口干粮,徐庶起身拍了拍尘土,翻身上马,继续往天水冀城飞奔,紧赶慢赶,终于在一个时辰后,抵达冀城东门。
城门四周布满汉军打扮的守卫,戒备森严,徐庶下马,递上诸葛亮的书信,表明来意,守卫见是丞相亲笔画押的信笺,不敢托大,请徐庶少候,亲自往城中太守府禀报。
不多时,一名长相英武的文士飞奔而至,大笑着相迎道:“原是颍川名士、陛下与丞相故交徐先生来访,襄阳马幼常特来迎接!”
徐庶年少时曾在荆州游学,马氏五常之名自然如雷贯耳,而且马谡身为诸葛亮最为倚重的学生,被委任为陇西长官,这些事项诸葛亮在临行前都曾细细分说,当下抱拳道:
“久仰幼常之名,今日一见,果然一表人才,名不虚传!”
“区区薄名,不想有辱清听!”
马谡含笑抱拳,谦逊寒暄两句,作势邀请道:“谡已在城中备下酒席,专为先生接风洗尘,还请移步城内叙话!”
“不急!”徐庶取出信笺,正色道:“庶此来天水,实是奉孔明之请,有要事与季常、伯约两位相商,敢问伯约眼下何在,恳请一见,一并告知。”
其实早在徐庶出发时,诸葛亮就已飞鸽传书,告知马谡与姜维匈奴人入关和徐庶即将到来的消息,马谡一边与姜维一同备战,一边专侯斯人到来,闻言笑道:
“伯约这些天不是与大匠蒲元一道捣鼓些奇怪的物件,便是在军营中教习讲课,谡也有两日未曾见他……如不出所料,他此刻当在辎重营中,先生若欲见他,不妨与某同行,辎重营就在城东,走上两步便也到了。”
“教习?”徐庶闻言疑问道:“来时路上,庶听说军中有一位教习,创办讲武堂,广有口碑,不知说得可是他?”
马谡笑道:“先生消息倒是灵通,不错,军中教习,正是伯约。”
教习是低阶官位,甚至算不上一个正经军官,徐庶大奇道:“幼麟之名,庶在魏国也多有耳闻,以他之才能地位,何以只担任区区一介教习?”
马谡摇头道:“其实按着伯约的功绩,某这个位置,本应是他来坐的,之所以屈就一个教习,倒是……倒是说来话长……先生不妨当面询问于他。”
顿了顿,辨明方向,举手邀请道:“辎重营便在前方,先生请与我同行。”
徐庶拱了拱手,颔首示意马谡先行,紧随其后。
两人一路寒暄,徐庶想起草棚见闻,又问道:“路上庶又闻天水推行均田之策,季常乃陇西长官,当知其详,愿请教。”
马谡道:“均田乃我朝新田制,朝廷授田,不分男女,按丁口授其田,认丁不认田,按丁征收赋役,朝廷所授之田,分永业田,口分田两类。”
徐庶认真请教道:“何为永业,何为口分?”
马谡耐心解释道:“永业田者,朝廷授于百姓,为百姓私人之产业,可世代传于子孙后代,故谓之‘永业’,经得官府同意,亦可进行私下买卖;口分田者,乃朝廷暂租于百姓,保障其温饱,但此田仍为朝廷所有,百姓不得私下买卖,且一俟该口丁身死,则此田重又朝廷分配于新生人口。”
终究是学贯古今的名士,徐庶稍作沉思,便已摸清新田制的比之现有的屯田制与授田制更为显着的优点,不由由衷赞叹道:
“此制一能惠及百姓,得其拥戴,二能抑止兼并,长治久安,真当世良政也!孔明发散古思,迭有创新,纵姜尚复生,萧何再世,不外如是也!”
在他心中,卧龙之才,超伦绝逸,故而对于均田制的发明者,第一时间便想到了诸葛亮,不想马谡愣了一下,朗声笑道:
“诚如先生所言,均田制效用甚佳,我朝官府、百姓皆受益匪浅……然先生有所不知,均田制乃是伯约所创,献于丞相,丞相以为善,这才先试于汉中,再推广于陇西。”
“什么!”徐庶闻言更惊。
姜维一介武将,年纪轻轻,立下赫赫战功倒也罢了,竟然还能创出这种不世出的良政!
他对姜维的好奇心一下子到了无一复加的程度,不觉加快脚步,种种传闻萦绕,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马上一会这位神秘又神奇的天水幼麟之庐山真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