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村庄”这个词儿,很难在人们脑海中激起什么新奇的想法。人们对村庄这种自己世世代代居住的聚落太过熟悉,想不到它们能有什么别的面貌。现在看来似乎也确实如此,这些村庄很新,道路很宽阔,房子建得漂亮,又高大又结实,菜园和水渠的安排十分可心,在这里定居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但它们仍然只是一些村庄。
移居到这里来的人依旧是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要向土地的主人交纳赋税,要服劳役,虽然在外邦人的统治下,这些新农民应当比从其他领地上来的人们快活得多,不过从根本来说,似乎二者也没有多少不同。
此时季节彻底进入冬季,新玛希城的建设队伍已经完成了最为烦琐的开头工作,打下了各处建设点的地基,这些签了契约的合同工初来乍到,几乎毫无技能,但他们跟着已经熟练起来的前期建设者一起干活,慢慢地也能从手足无措,到明白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他们跟着新玛希城出来的建设者一起继续扩大这些新村的规模,让它们变得适于让数百甚至上千人在这里生活,除了搭建房屋,他们还要修建水池,扩大或者整理塘坝,一些条件合适的村庄会建造公共磨坊,没有条件的地方会在村中各处安置石磨。所有的新村都必须有规定的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来参加劳动的远地人们终于听到了对他们来说完全新鲜的词语。
它们分别是图书室、会议室、公共食堂、公共厕所和小广场,视村庄的不同情况有增无减。在土地比较多,因而要容纳的人口也多的新村中,还要有小学校,学校里要有教室和教室宿舍,因为学校需要占的地方比较大,所以图书室和公共食堂等设施往往也整合在一起,因此虽然带一个“小”字,却是新村中最大、也最引人注目的中心。
它们的地位等同于教堂。
直到见到这些规划,并在建设这些设施的过程中了解到它们的作用,人们才算有点明白,为什么对外邦人来说这些新式村庄和利在长远的道路水利工程一样重要,他们是要将新玛希城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地方同样迁移到这些村庄中来,不仅仅是要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耕种土地,繁衍生息,他们要像播种一样,把这些地方变成“新玛希镇”“新玛希村”,一点旧日秩序的残留都要从这片土地上清除殆尽。
即使是来自远地的人们不会因为受到一点心灵的震动轻易改变信仰,但他们一点儿也不奇怪外邦人的这种态度。信仰的战争当然要做得决绝。既然长久垄断知识的教会将它们宣扬为有毒的果实,说人吃下它们,虽然一时的本欲得到满足,却要遭受灾祸和长久的苦痛,外邦人自然就要兴办教育,将人们从蒙昧之中解放出来。
他们不是等建好了相关的设施才去做这项惊人的事业,他们随时随地,利用一切机会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