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现在他还有伯术想要献给您,希望您能抽出一点时间,听他把话说完。”孝公听到“伯术”这两个字,正合他的心意,于是命令景监立刻去召卫鞅。卫鞅进来后,孝公问他:“听说您有伯道,为什么不早点教我呢?”卫鞅回答说:“我并不是不想说,而是伯道与帝王之道不同。帝王之道是顺应民意,而伯道则是逆着民意。”孝公听后大怒,按住剑柄变色地说:“伯道的特点,怎么会一定要逆着民意呢!”卫鞅回答说:“琴瑟如果音调不和谐,就必须调整弦子并重新张紧。治理国家如果不进行调整,就无法实现安定。普通百姓习惯于眼前的安逸,却忽视了长远的利益,他们可以共享成功的快乐,却难以接受初始阶段的考虑。就像仲父在齐国的时候,他负责国内政治,同时掌管军事,他把全国划分为二十五个乡,让四个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彻底改变了齐国的旧制。这难道是普通百姓乐于接受的吗?但等到国家内部政治稳定,外部敌人臣服,君主享有声誉,百姓也得到实际利益的时候,他们才会认识到仲父是天下的英才。”秦孝公说:“您真有仲父的才能,我就敢把国家交给你去处理。不过,现在还不知道您的法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卫鞅回答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办法使自己富强起来,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办法用兵打仗;如果用兵打仗而没有实力作后盾,那么就不能摧毁敌人的进攻。想要使国家富强起来,没有比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更好的办法了;想要使军队强大起来,没有比奖赏人民更妙的策略了。只要给人民重赏,他们就会知道应该干什么;只要告诉他们干不好的后果,他们就会知道他们最怕什么。如果赏罚分明,政令必能得到贯彻执行,国家就富强起来了。”孝公说:“好啊!这个方法我能实行。”卫鞅回答说:“富强的方法,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是无法实现的;有了合适的人但不专心执行,也无法实现;专心执行但受到别人的干扰,犹豫不决,也无法实现。”孝公又说:“说得好。”卫鞅请求退下,孝公说:“我正想听你详细说说这个方法,为什么要这么快就走呢?”卫鞅回答说:“希望您能深思熟虑三天,决定好了,然后我才敢把所有的想法都说出来。”卫鞅离开朝廷后,景监责备他说:“幸亏你一再得到君主的称赞,为什么不趁机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还要让君主再考虑三天,这不是故意拖延时间吗?”卫鞅回答说:“君主的决心还没有完全坚定,我不这样做恐怕他会中途变卦。”到了第二天,孝公派人来召卫鞅,卫鞅推辞说:“我和君主说过了,除非三天后,否则不敢再见。”景监又劝他别推辞,卫鞅回答说:“我刚刚和君主约定,如果马上就失信,以后还怎么取得他的信任呢?”景监于是服气了。到了第三天,孝公派人用车来迎接卫鞅。卫鞅再次进宫拜见,孝公赐他坐下,向他请教,态度非常诚恳。卫鞅于是详细阐述了秦国政治应当进行的改革。两人互相问答,连续三天三夜,孝公都没有丝毫疲倦的神色。最后,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赐给他第一区的封地,黄金五百镒。然后命令群臣:“从今以后,国家的政事,全部听从左庶长的安排。如果有违抗的,就和违抗我的旨意一样!”群臣们都敬畏地接受了命令。卫鞅于是制定了变法的法令,将条款呈给孝公讨论,讨论完毕。但还没来得及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不能立即执行。于是在咸阳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派官吏守护,并下令说:“有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赏赐十金。”来看热闹的百姓很多,大家都感到疑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所以没有人敢去搬。卫鞅说:“百姓不肯搬木头,难道是奖金太少吗?”于是他改变命令,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众人更加疑惑。有一个人独自出来说:“秦国的法令向来没有重赏,现在突然有这样的命令,一定有原因。即使得不到五十金,难道不会有一点薄赏吗?”于是他扛起木头,走到北门把它放下。百姓都跟着去看热闹。官吏跑来告诉卫鞅,卫鞅把那个人叫来,称赞他说:“你是个好百姓,能听从我的命令!”接着给了他五十金,说:“我终究不会对你们失信。”市场上的人们互相传说,都说左庶长的命令一出必定执行,都事先告诫自己。第二天,新法令颁布,市场上的人们聚集观看,无不惊讶。这是周显王十年的事。新的法令上写道:“一、定都:秦国的土地最为富饶,没有比咸阳更好的地方了。咸阳被山脉环绕,有河流穿过,金城千里。现在决定迁都到咸阳,永久地确立王业。二、建立县制:全国境内的村庄和城镇,全部合并为县。每个县设立一名县令和一名县丞,负责执行新法;如果不履行职责,将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罚。三、开垦荒地:凡是城郊的荒地,以及
“新八零电子书”最新网址:https://www.80txt.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