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他也没有执行。这就招致了11月20日满洲省委《关于撤销小赵同志工作的决议》,认为赵尚志搞了右倾机会主义,执行“富农路线与军事投机军官路线”,持有“北方落后论”、“满洲特殊论”的观点,决定“撤销赵尚志同志过去省委所付托的省委代表任务”,应分配到下层群众中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改正他的错误。
一个多月后,赵尚志在泰来县看到这个决议。独立师12月上旬自安达站西进,准备与马占山旧部邓WWW.KANSHUBA.ORG、李海青的义勇军合作抗日,到达泰来得知邓、李所部已去热河。遂决定向汤原地区进军,到那里开辟地盘,进行武装斗争。
这是一次艰难、漫长、危机四伏的进军。数九隆冬,大雪纷飞,沿途地主武装不断骚扰。尽管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也不能不执行省委决定。打土豪,没法分田地,就分粮食,分车马,分浮财,一些穷人不敢要,就硬给人家送去。
就这么一路折腾着,经林甸、明水、依安、拜泉、通北、海伦、绥棱、庆城,进入铁力县境时,有队员误缴鄂伦春人的两支枪。后面将会写到,日寇挑拨民族关系,收买少数鄂伦春人袭击抗联,北满抗联没少吃亏。可眼下日寇还没来得及做这等工作,而游击队一路不断遭遇敌情,到处都是对头,有些神经过敏,见到扛枪的人就想先下手为强,应属一种擦枪走火的意外。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枪是他们的饭碗和命根子,这下子火了,两百多人围打游击队。官兵饥寒交迫,疲惫不堪,鄂伦春人几乎个个都是神枪手,队伍伤亡惨重。
一个东兴城战斗,一个遭鄂伦春人攻袭,是巴彦游击队成立后两次最大的失利。而比什么样的失利都更难承受的,是“北方会议”后的孤家寡人抗战路线。之前可以白手起家,每次受挫都能迅速恢复生机。照眼下这条道走下去,上上下下都明白,没多少指望了。
这时已是1933年1月上旬,春节将至,离汤原也不远了,大都是巴彦县人的官兵,纷纷要求回家,不得已只好西返巴彦。待到巴彦县骆驼砬子山时,已经溃不成军,带不下去了。
“九一八”事变后,哈东最早兴起的这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就这样消逝了。
未打死一个鬼子,先丢了党籍
赵尚志和张甲洲、吴福海等人来到哈尔滨,找到满洲省委。
省委召开几次会议,研究巴彦游击队失败的原因,认为赵尚志右倾,执行了地主富农路线,不讲少数民族政策,是游击队溃败的主要责任者。
省委决定,开除赵尚志的党籍,给予吴福海留党察看处分。张甲洲已不被视为党员,也就谈不上处分了。
省委责令赵尚志检查错误,他不但拒绝了,还找省委领导申辩、理论,有时言辞很是激烈。有人给省委写信,说他“对党的领导机关敌视谩骂以至脱离党的态度”。
1935年1月12日,在《中共满洲省委关于恢复赵××(赵尚志——笔者)同志党籍的决议》中,说“赵××同志在领导张甲洲队伍中是执行了右倾机会主义的路线”,“当时省委执行‘左’的机会主义路线”。“1·26”指示信(1933年1月26日王明代中央起草的写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联合各种反日武装力量共同抗日。——编者注)已经发表近两年了,省委已认识到自己“左”了,可赵尚志那顶“右”的帽子,是那么回事儿吗?
无论怎么回事儿,在赵尚志的眼里,真理都是简单的。以“反日”为口号,到处是朋友,队伍受挫很快就能重整旗鼓。而在省委领导人的眼里,真理同样是简单的,那就是中央决议是不容置疑的。
从赵尚志二十四岁的照片上看,那张娃娃脸上眉毛挺重,眼睛不大不小。当年曾和他并肩战斗的抗联老人,都说他的眼睛特别亮,有人还说这辈子就没见过那么亮的眼睛,特别是生气、发怒时,剑刃般灼灼逼人。还有,赵尚志的嗓音特别洪亮,而且能言善辩,理论一套一套的。而包括笔者采访时还在愤怒地指责他的人,都说这人性子太直,脾气暴躁。
好不容易搞起来的队伍垮了,党籍也不明不白地没了。就不难想象这个爱咬死理的脾气暴躁的直性子,当他的申述被置之不理时,因负伤而只剩下的一只右眼,那目光会怎样的灼灼逼人,那张不饶人的嘴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这就是赵尚志,一个特别容易受到伤害的、几乎注定就是悲剧性的人物。
1908年10月26日,赵尚志出生于热河省朝阳市(今属辽宁省)三区王伦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