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难民潮
虞醒专门安排人为骑兵造的甲胄,最重要的是轻便。甚至牺牲了一定的防御能力,用得钢材,是炮钢,也就是活陈吊眼的金甲同样的材质。不过轻薄了许多。如果真有人用重武器砸,未必能扛得住。
但是寻常刀剑弓弩是射不透的。
有这样的甲胄,才有杨承泽的大胆。孤身杀入鞑子军中,杀进杀出,却毫发无损,并不是鞑子不行。而是他一身甲胄,给他减少了太多的伤害。
虞醒为汉军骑兵打造的方向,类似于胸甲骑兵。有甲胄,但不多。
但要比蒙古那边强太多了。
然后就是战法了。
但有一利就有一弊。
汉军骑兵为了发挥装备上的优势,不仅仅有甲胄,还带了很多其他东西。
作战的战术,就是冲锋陷阵。驱赶鞑子骑兵,与冲击鞑子步阵等等。也就是更多发挥战阵上的作用。
与鞑子骑兵大迂回大穿插。骚扰步兵的战法完全不一样。
而这样一来马的负重就高,机动力就不如鞑子骑兵。
鞑子骑兵一心想逃,是追不上的。
鞑子骑兵也不是傻子。一定要与汉军骑兵硬碰硬。
或许有些人对蒙古铁骑有刻板印象。
虽然蒙古铁骑,并不是没有重骑兵。但是蒙古人真正的王牌就是轻骑兵。即便金朝末年,金朝重骑,还给过蒙古人几次狠的。
蒙古骑兵对这样的骑兵,也是很有经验的。
那就是避开不战。远远得跟着,消耗对方马力,等马跑不起来了,再反攻,反正蒙古骑兵最大优势就是马多。
这其实也是虞醒的用意。
蒙古骑兵在蒙古一方,是主力。有各种战略作用。甚至大规模迂回。而汉军这边,主力只能是步卒。乃至炮兵。骑兵的作用,有且只有一个,搞对方骑兵。不能让鞑子骑兵,影响到己方战略部署。
只是三千骑兵太少了。
虞醒也无可奈何。
战马太少。
即便扩充缅北一些地方当马场,想要扩充马匹,也是一个漫长的周期。
“国公,你怎么在这里?”杨承泽问道。
“我正欲去拜见汉王殿下。”
“那正好,我护送国公吧。”
“杨将军,你这一次来?”
杨承泽指着对面的骑兵,说道:“国公有所不知,那边是来找我们的。”
“找你们?”
杨承泽随即将这一段时间的他的工作说了出来。
一句话,驱赶鞑子骑兵,阻止鞑子骑兵靠近,接引难民。
鞑子在江北大屠杀之后,很多百姓纷纷四处逃窜。很多人都逃到了虞醒治下。
安南上皇当初有意无意,将汉王虞醒纳入自己的下属之列。或许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是此刻,却让很多百姓对虞醒有一种亲近感。
在鞑子屠刀降临的时候,举目四望,发现似乎只有虞醒坐镇的文郎地区。才安全。
大量难民逃入,也引起了鞑子截杀。
虞醒得知之后,就派杨承泽来做这一件事情,一方面锻炼汉军骑兵。
汉军骑兵作为虞醒的眼睛珠子之一。他最心疼不过了。但是即便再心疼。虞醒也要拿出去与鞑子骑兵碰一碰。原因很简单,汉军骑兵如此珍贵,就是要让他们发挥做强大的战力。而不是养在温室中的花朵。
当然了,为了保险起见。虞醒甚至将已经高升的杨承泽给拉过来,继续统领骑兵,不过是加了高衔。
另外一方面,难民潮对虞醒来说,是幸福的烦恼。
这些被鞑子驱赶而来的难民,已经一无所有了。有的只有与鞑子的彻骨仇恨。
更不要说,这些安南百姓大多数说汉话,写汉字。只要稍稍安排。就能改变云南的人口结构。如果派他们去缅甸。面对缅甸的环境,这些人自然就成为汉族人口了。
因为他们自己不觉得自己是,但是缅甸本地百姓都会觉得他们是的。
人口问题,从来是虞醒的难题。
但凡能解决一点,都是一个好消息。
但问题是,消耗太大了。
出兵以来,虞醒一直在花钱。
十万大军孤悬在外,更是沿着沱江,泸江,建立起烽火台。
龙女湾之战后。鞑子忌惮虞醒的火攻,放弃了对红河上游的进攻。而虞醒文郎地区,就是红河上游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