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夏侯兄弟也被袁绍的大戟士拦阻,曹军攻势同样受阻。
立于高台指挥全军的袁绍,与同样立于远处高台之上的曹操,隔着数里对视起来。
由于汉末3国盛行“2重君主观”这1普世价值,所以关羽为救故主刘备,而叛其人已经算仁至义尽的曹操,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关羽此举,在当时人们看来,只会获点赞,唯1的差评来自于当事人曹操。
云某先前虽已提及多次,但如今不得不再次强调:
官渡之战虽被列入汉末3大战役,但并非任何转折点,或者极具代表意义。
这1战不仅偶然因素太多,而且战后也并非改变什么。
老大哥、老上司袁绍依然强大到让小老弟、老下级曹操绝望。
真正的历史转折点,是袁绍之死。
或者准确来说,是袁绍死时没有立嗣!
3袁内乱,方才给了曹老板可乘之机。
所以,云某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向者,云某虽针对袁绍不迎刘协的原因做过分析,但并不系统。
借此官渡大决战之机,云某为诸位大大系统分析1番根本原因。
袁绍之败,被后世归因为“不迎献帝、刚愎自用、派系林立”等诸多问题,甚至为此对贾诩的“嫡庶论”顶礼膜拜,将郭嘉的“十胜论”奉为圭臬。
但经过咱们分析已知,不管是“4胜4败论”也好,“十胜十败论”也罢,都只是曹操1方提振士气的嘴炮之言。
其中的错谬之处,云某已11列举证据。
其实,这1切都是归因效应:也就是以结果倒推原因。
反过来考虑,如若无那些偶然因素,则袁绍必胜,那么届时,“十胜十败”岂不是通篇胡言?
咱们言归正传。
袁绍不迎献帝,大抵可以归纳为3个原因。
其1、袁绍与献帝之间存在旧怨。其出于政治目的、曾恶毒攻击过献帝的出身与法统。
其2、袁绍奉天子用处有限,地理位置决定其“无法利用汉室旗号”羁縻周边军阀。
具体而言,曹操可以利用“汉室旗号”招降关中诸将(以钟繇镇抚长安),保障西境无虞。而袁绍东临大海、北邻乌丸、西接匈奴、南据曹操。
欲羁縻胡人,非金帛女子不可。欲羁縻曹操,则无异天方夜谭。
其3、天子是柄“双刃剑”。名份与权利难以两兼。
曹操亦深受“奉天子”之害;其解决方式是“两地分治”(天子居许、魏王居邺);而袁绍在“内部分裂程度”比曹操更剧烈的环境下,贸然迎接天子,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
袁绍与刘协间,存在相当严重的旧怨,几乎难以弥合。
因为绍曾公开宣称“献帝非刘氏子”,甚至另立新君,与韩馥等人谋立幽州牧刘虞。
馥以(绍)书与袁术,云(献)帝非孝灵子。--韦曜《吴书》
(绍)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魏书6袁绍传》
后续发展出人意料。刘虞拒绝了袁绍奉上的“天子衣冠”,还暗中遣使赴长安向献帝“表忠心”。
(虞)遂收斩使人。于是选掾右北平田畴、从事鲜于银蒙险间行,奉使长安。--《后汉书刘虞传》
理由很简单,刘虞曾出任宗正(9卿,掌宗室事务),对“刘协是否为灵帝亲子”十分了解。
拜虞甘陵相,绥抚荒余,以蔬俭率下。迁宗正。--《后汉书刘虞传》
袁绍骂辱献帝非刘氏子,有其因由。因刘协是董卓擅立,且绍曾反对卓废刘辩(少帝)。因此,刘辩被废,新君的法统必遭袁绍质疑。
且关东诸侯起兵,虽各怀鬼胎,却总要立个漂亮的名目:
“讨伐奸贼、驱逐伪帝”便成了关东诸侯“心照不宣”的谎言。
袁绍此举有两处失策。
其1是少帝与献帝的出身问题。
袁绍敢骂刘协为野种,是因灵帝诸子早夭,故刘辩、刘协少时曾寄养宫外(迷信避祸)。
灵帝数失子,不欲正名,养(刘辩)道人史子助家。--《先帝春秋》
董太后自养(刘)协,号曰董侯。--《后汉书皇后纪》
问题是,少帝刘辩是养在史道人家中,而献帝刘协则是养在董太后(灵帝母)家中。论亲疏远近,刘协明显比哥哥还好1些。袁绍不去质疑刘辩的法统,却指摘刘协,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