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在内,虽然记载有限,总归有据可查。唯独刘若,出现得毫无征兆,仿佛是从天而降1般。
其实如果意识到“刘艾”本名“刘芳”,便可以发现“刘若”乃是“刘芳”的误写。
隶书中“芳”、“若”2字极为相似,非常容易混淆。
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宗正刘艾”在建安2十1年(216)之后便不见记载,因为之后的刘艾(当时还叫刘芳)已经升迁为将军,同时在身份上也由汉入魏了。
今进君(指曹操)爵为魏王,使使持节行御史大夫宗正刘艾,奉策玺玄土之社……君其正王位,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献帝传》
建安十8年(西历213)曹操称魏公。
建安2十1年(216)曹操称魏王。
两次劝进,刘艾均有参与。
这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劝进曹操时(213、216)是由“宗正刘艾”出面,劝进曹丕时(220)却改由“太常张音”出面。
至建安2十1年,封魏王操,则宗正刘艾行御史大夫事。2十5年禅位,则太常张音行御史大夫事。--钱大昕
因为彼时的刘艾,很有可能已经不再担任汉廷的职务,而是改任魏国的职务了。
彼时的魏国自置“3公6卿”(见《武帝纪》),与汉廷分庭抗礼。
虽然刘芳是其本名,但传世文献中均写作刘艾,因此鉴于论述与引用的需要,下文统1写作“刘艾”。
刘艾的相关事迹,0散见于各类史料。
古今学者(侯康、姚振宗、卢弼、徐冲等)对此颇有论述,云某简单梳理。
先来看董卓老贼时期:
刘艾事迹,最早见于董卓进京(189)。彼时其担任相府长史。所谓长史,即幕僚之长。
(董)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指鲁莽刚直)。”--《山阳公载记》
是时,董卓奸乱妃嫔,荼毒宫廷,无异汉之巨贼。刘艾身为宗室,不仅无讨贼之计,还多次为董卓出谋划策,可知其人颇识时务。
(刘)艾曰:“(孙)坚虽时见计,故自不如李傕、郭汜。闻在美阳亭北,将千骑步与虏合,殆死,亡失印绶,此不为能也。”--《山阳公载记》
迁都长安之后(191),刘艾曾短暂出任过陕县县令。
刘艾曰:“臣前为陕令,知其危险,有师犹有倾覆,况今无师?太尉(指杨彪)谋是也。”--《献帝纪》
陕县属弘农,位于长安以东,洛阳以西,是当时重镇。陕县守将是董卓的女婿牛辅,刘艾在此任官,大约有辅弼牛辅的任务。
初,(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魏书董卓传》
由此可见,刘艾保命意识杠杠滴,所以其人才会在后面两次劝进曹操,否则以曹操那防火防盗防宗室的扭曲心态,刘艾焉有命在?
再来看李傕郭汜时期。
董卓死后(192),王允、吕布违戾不和,旋即被李傕所败,东汉朝政再度为凉州集团所控制。
在李傕、郭汜统治期间(192-195),刘艾担任侍中,成为天子近臣。
(李)傕兵数百人皆持大戟在乘舆车左右,侍中刘艾大呼云:“是天子也!”--《献帝起居注》
这种政治安排,离不开刘艾和董卓集团的友善关系。或者说,刘艾早期应该与李傕等人保持了合作关系。
按《后汉书》记载,刘艾虽然身为侍中,但有权“出让(即问责)有司”,甚至可以干预尚书台的事务。
(献)帝疑赋恤有虚,乃亲于御前自加临检。既知不实,使侍中刘艾出让有司,于是尚书令以下皆诣省阁谢。--《后汉书献帝纪》
可见刘艾这个侍中,并非纯粹的宫廷冗散,而是具备相当的政治权力。
本书中,刘艾是袁绍绕不开之人。
袁绍要找刘协血统的非法性…几乎不可能!
因为有刘艾!
时间有限,这1章暂且说到这里,下1章,咱们再继续谈刘艾在建安年间的经历。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