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诸君细品。
豪放词云某最喜苏东坡先生,婉约词则最喜李清照先生。
李清照先生1生坎坷,云某对其人深感同情。
下1章,咱们再聊聊赵云被刘备冷落的真相:劝进汉中王之事。
人情如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霍光之事…不用云某赘述吧?
霍光是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刘弗陵外戚权臣,也是昭宣中兴的最大功臣。
如此权倾朝野之人…
死后灭族。
所以,杨彪坚持认为,赵旻决不会成为周公,更不会成为霍光,而是另立门户,做周文王。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经过罗列证据及分析,咱们已知审配不识大体,为杀逄纪无所不用其极。
那么问题来了,他俩多大仇?多大怨?
关于逄纪与审配的关系,诸书记载有相异之处。因此有待澄清。
比如《3国志》与《汉晋春秋》,便直言“2人不睦”;
但《英雄记》则称“2人虽有牴牾,但后来更为亲善”。
审配任用,与(逄)纪不睦……(袁)绍善之,卒不废配。(审)配由是,更与(逄)纪为亲善。--《英雄记》
按照王粲的记载,似乎审配与逄纪虽然有旧怨,但已冰释前嫌,情同手足。
但实际上,这段记载记载另有玄机。
逄纪(荆州南阳)与审配(冀州魏郡)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自然不可能真正放下成见;
退1步来说,即使他们个人想放弃宿怨,他们背后的利益集团也不会同意。
因此,所谓的“更为亲善”实际只是阶段性的假象。
这1点,从逄纪死后,审配大骂逄纪为“凶臣”,便可清楚看出。
另外1点需要注意的是,在逄纪与审配“暂时修好”的事件中,是逄纪主动伸出的橄榄枝。
他在袁绍猜忌审配时,率先作出姿态,称审配“天性烈直,不宜疑之”。
或有谗(审)配于(袁)绍,绍问纪。(逄)纪称“(审)配天性烈直,古人之节,不宜疑之”。--《英雄记》
换言之,逄纪是有心与审配和解的,但审配对逄纪却始终抱有成见。
最终在袁绍死后,审配借刀杀人,利用袁谭除掉了逄纪。
逄纪主动示好审配,其实幕后也颇多曲折。
从“果而自用”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逄纪是个相当自负的人物,他主动示好审配,恐怕并非本志。
逄纪,果而自用。--《魏书荀彧传》
比如巨鹿名士田丰,便是在逄纪的谗言下,遭到袁绍赐死。
此事虽系党争,但也可侧面佐证逄纪的狠毒刚戾。
逄纪惮(田)丰亮直,数谗之于(袁)绍,绍遂忌丰。(逄)纪复曰:“(田)丰闻将军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绍于是有害丰之意。--《先贤行状》
荀彧作为袁绍昔日的“座上客”,与河北幕僚多有交往。
他对田丰的评价是“刚而犯上”,但对审配的评价却是“专而无谋”。这是解释逄纪“谗杀田丰,示好审配”的关键线索。
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魏书荀彧传》
荀彧这番说辞,固然有口不择言贬低对手、提振己方低落不堪士气的因素,但也可以看出,审配的标签儿是“专断”,而田丰的标签儿是“犯上”。
可见,同为冀州豪族,相比田丰,审配的政治能量明显更大,因此才能做到独断专行。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审配的家族势力确实很大。
比如《王修传》提到的“审配家财物资以万数”;
王沈《魏书》提到“审配宗族,藏匿罪人,为逋逃主”。
由此可见,审氏宗族,在冀州声势熏天,无人能制。
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魏书王修传》
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王沈《魏书》
因此,“果而自用”的逄纪,敢于谗害田丰,却不得不示好审配。
这实际是1种“看人下菜碟”。
胡3省在为《资治通鉴》做注时,曾经不无揶揄,称“逄纪能为审配言,而不肯救田丰之死,果为国事乎”?可谓1针见血。
逄纪能为审配言,而不肯救田丰之死,果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