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史书,直到募兵归来,进屯河内。
考虑到曹操自酸枣(张邈等人驻地)离去,却投奔河内(袁绍驻地),可知是有意脱离张邈,意在投奔袁绍。
(董)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袁)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魏书武帝纪》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魏书武帝纪》
因此,所谓的“南下募兵”,实际也带着明显的政治目的:
即替新主子(袁绍)游说江南军阀,做武装串联。
从陈温、周氏兄弟后续的政治立场上看,曹操的活动无疑是成功的。
这可能也是陈琳《檄文》中“鹰犬之才、爪牙可用”的隐喻。
续遇董卓侵官暴国,于是(袁绍)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方收罗英雄,弃瑕录用,故遂与(曹)操参咨策略,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为袁绍檄豫州》
因为按《檄文》的时间线,此时尚在东郡之战(191)之前,曹操替袁绍立的功劳,恐怕就是在扬州的“合纵连横”。
中原、河北的土地如此广阔,曹操却舍近求远,跑去千里之外的扬州募兵,可知背后必有隐情。
至于曹操脱离酸枣的直接原因,便是惨败荥阳,败光张邈等人的“天使投资”,因此遭到鄙视,不得不改换门庭。
换言之,荥阳之战(190)的胜败,促成了袁曹合纵,从而引发了历史的转折。
徐荣在无意间推倒了历史的多米诺骨牌,引爆蝴蝶效应,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徐荣,1个出身幽州(玄菟)、仕宦凉州(董卓)、在司隶(荥阳)打败了自兖州(陈留酸枣)而来的豫州军阀(曹操),最终掀起了汉末群雄的重新洗牌,奠定了3国争霸的伟大局面。
呵呵,试问,这是怎样的1种鬼斧神工?
然而,问题又出现了。
曹操走投无路到何等境况,以至于不得不投奔袁绍呢?
那便是上1章已提过的,曹氏、夏侯氏的悲惨遭遇。
究其原因,是在董卓上洛,曹操起兵之后,谯沛曹氏,实际成了甲级通缉犯,甚至时刻处在被灭门的危机下。
读《魏书9诸夏侯曹传》,里面所有登场的宗室和连襟儿,除最早跟随曹操起兵的夏侯惇和曹洪,其余人物登场位置都不在谯沛老家。
而曹魏建国后,曹氏、夏侯氏掌兵者,比例高而人数少。
究其原因,恐怕绝大多数宗室,早已在曹操起兵之初,即遭灭门,如曹邵1般。
这也是曹操惊叹曹休转行千里、成功会师而未死于半途(吾家千里驹)的原因所在。
所以,咱们来看曹操的“替死鬼”曹邵。
曹邵的相关记载有限。
不过他是大将军曹真的父亲,曹爽的爷爷。
曹邵的经历,能更加生动反映谯沛曹氏在老家的凄凉光景;
同时,这也可解释曹休部分,宗族改易姓名,散去乡里的缘故。
豫州刺史黄琬,后将军袁术,4处追杀曹操。
危急时刻,曹邵挺身而出,大呼:我乃曹孟德也。旋即…扑街。
太祖兴义兵。(曹)邵募徒众,从太祖周旋。
时豫州刺史黄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邵独遇害。--《魏书》王沈版
寇问太祖所在,(曹邵)答云:“我是也。”遂害之。--《魏略》
曹操追思曹邵救命恩情,收养其遗孤曹真为子,使与曹丕周旋。
曹真、曹爽父子,也因此权倾天下。
而曹邵替曹操赴死,足可见曹氏仇家之多。
王沈、鱼豢、陈寿修国史,秉承为尊者讳的缘故,无法直书明言。
他们总不能写:
“东汉末年,曹操造反,连累老家亲戚全被杀了。”
如此,恐怕这些笔杆子的阳寿也就到头了。
也因此,陈寿给裴松之出了个天大的难题。
刘宋朝裴松之(372-451)为《3国志》做注时,似乎也不敢明言其始末者,大概与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有关。
宋武帝刘寄奴,1生有7子十女。
以年龄考证,刘裕长子竟是其4十3岁时所生。
用古代早婚早育传统(男子2十弱冠,女子十5及笄)来看,简直骇人听闻。
刘裕如曹操1样,也是个靠“挟天子以令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