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国志中,2人与贾诩同列开国3公传,传首是荀彧。
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荀彧)之仁,荀军师(荀攸)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傅子》
所以,荀攸是赵旻卫府中谋士的天花板。
按《后汉书荀淑传》,荀攸祖父荀昙,是荀彧祖父荀淑的兄子。
照此描述,荀攸之父荀彝与荀彧为从祖兄弟。
(荀)淑兄子(荀)昱字伯条,(荀)昙字元智。昱为沛相,昙为广陵太守。--《后汉书荀淑传》
(荀)攸父(荀)彝,州从事。彝于彧为从祖兄弟。--张璠《汉纪》
简而言之,荀彧这1房的承继关系是荀淑-荀绲-荀彧;
荀攸这1房的承继关系则是荀昙-荀彝-荀攸。
荀昙之父是荀淑之兄。
由此可知,荀攸虽然名为荀彧从子,2人的血缘关系也未出5服,但已相对疏远。
这也是为什么荀攸身为侄子,反倒比叔父荀彧还大了6岁。
时建安十9年,(荀)攸年5十8。计其年大(荀)彧6岁。--王沈《魏书》
兴平元年(西历194年)刘焉死,益州将校发动叛乱,刘璋之位险些不保。
(赵)韪因民怨谋叛,乃厚赂荆州请和,阴结州中大姓,与俱起兵,还击(刘)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应韪。--《英雄记》
在此背景下,长安朝廷1度认为可以借机吞并益州。
李傕还煞有介事地先后任免扈瑁、牛亶为益州刺史,同时征召刘璋为9卿,想把益州收入囊中。
(刘)焉死,子璋代为刺史。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英雄记》
汉朝(指长安朝廷)闻益州乱,遣5官中郎将牛亶为益州刺史;征(刘)璋为卿,不至。--《献帝春秋》
其中扈瑁是颍川人,也是荀攸的同乡。
扈瑁能够出任益州刺史,应该离不开荀攸的运作。
牛亶无传,亦不详其籍贯,此人仅在《英雄记》中被提及1次。
从姓氏上看,牛亶大概是董卓女婿牛辅的同宗。
董卓遇害时(192)牛辅屯兵弘农陕县,死于兵乱。
李傕等人自关东归来,与牛辅军师贾诩相遇于陕县,合兵西进。
因此牛亶很有可能是牛辅宗族中的幸存者。
(董)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贾)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魏书贾诩传》
换言之,兴平元年(194)益州内乱时,荀攸也希望能够趁机分1杯羹,跟随扈瑁、牛亶1起入川,割据蜀中。
可惜世事难料,刘璋在东州集团的帮助下成功镇压了叛乱,因此荀攸入川的计划再度失败。
东州人(指客居益州的3辅人和南阳人)畏威,咸同心并力助(刘)璋,皆殊死战,遂破反者,进攻(赵)韪于江州。--《英雄记》
当时荀攸已经打点好行装车马,正式出发上路。
《荀攸传》称传主在赴任蜀郡太守时,因“道绝不得至,驻荆州”。
(荀攸)求为蜀郡太守,道绝不得至,驻荆州。--《魏书荀攸传》
由此可知,荀攸从长安入蜀,并没有取道汉中,而是南走武关入荆州南阳界,做了1次折返。
昔日(188)刘焉赴任益州牧时,也是经由荆州界入川。从地缘环境推断,荀攸的路线应该是自长安出武关,进入南阳,再南下南郡,经水路入秭归、巫峡,溯流西上。
(刘)焉受命而行,以道路不通,住荆州东界。--《汉灵帝纪》
这里需要解释1下荀攸入川,为何会取道荆州。
初平3年(192)董卓遇刺。
李傕为了拉拢天下诸侯,曾以汉帝名义擢拔荆州刺史刘表为荆州牧,加镇南将军,封成武侯,假节钺。
刘表也投桃报李,遣使供奉,因此双方维持了1种有限合作的态势。
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刘)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魏书刘表传》
及李傕等入长安,冬,(刘)表遣使奉贡。--《后汉书刘表传》
而且刘焉与刘表虽然同为宗室,却违戾不和。
2人在州牧任上还多次上表弹劾对方僭越,甚至爆发过几次武装冲突。
(刘)焉意渐盛,造作乘舆(指皇帝)车具千馀乘。荆州牧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