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怕死,担心杀了曹操,必被操左右所杀,所以故作大言。其人哪里是什么“爱惜人才”!”
曹虽可杀,身必不免,故以计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事,故托为雅言耳。--裴松之
裴氏1语道破玄机,将刘备的遮羞布扯得粉碎。
建安2十4年(219)刘备僭称汉中王,大封群臣。
关羽受封前将军。
羽闻黄忠为后将军,心中不悦,再次大骂:
“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
羽闻黄忠为后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蜀书十1费诗传》
彼时的使者是益州“后部司马”费诗。后部司马是刘焉入蜀后设置,秩阶2千石,秩同郡守,可谓位尊权重。
费诗见羽怒,便变了面皮。先假惺惺地奉承了1番关羽的“英明神武”,末了,阴恻恻地补了1句:
“这可是大王赐给君侯的官位,你要是不收,可别后悔。”
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蜀书十1费诗传》
羽本亡命之徒,自恃才武,骄矜自负,当年夏口骂刘备即为明证。
此时听闻“恐有后悔”之语,便登时醒悟,俯首受拜,防患未然。
刘、关之间的牴牾,颇为有趣。
客观评价,这远比刘备“仁义伪善”,关羽“义薄云天”来得可信。
艺术作品中的刘关张成了“符号化的脸谱人物”,远不似《3国志》中的“嬉笑怒骂”、“有血有肉”来得真实。
兄弟之间闹别扭本就难免,退1步天高地阔,人之常情。
再来看费诗。
伪君子的常态,便是满口仁义道德,1肚子男盗女娼。
蜀建兴3年(225),诸葛亮写信策反上庸太守孟达。
彼时费诗在侧,骂道:
“孟达是个反复无常的败类!昔日侍奉刘璋时,他就是个25仔,还值当给他写什么信!”
亮谓琬、诗曰:“还都当有书与子度相闻。”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与书邪!”--《蜀书十1费诗传》
注意:振威即刘璋。
建安十3年(208)曹公封璋为振威将军。
诸葛亮闻言,默然不语。
读者以为诸葛亮是“赞同费诗,因此怀羞”才默然不语吗?
非也,诸葛亮是鄙视费诗,懒得戳破,才不吭气儿。
因为费诗与孟达毫无2致!
其人自己便是“侍刘璋不忠”的佞臣。
建安十7年(212),刘备在葭萌作乱,南下攻璋。
翌年(213)兵至绵竹。
绵竹是重镇,邓艾灭蜀时,杀诸葛瞻于此。
彼时绵竹守将,便是费诗。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也。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蜀书十1费诗传》
费诗见刘备叛军到来,率先投降。
且陈寿用了“先举城降”的修饰状语。
可见费诗其人,品性败坏到了何种地步。
“先”字可说将费诗的遮羞布撕扯得粉碎。
孟达侍刘璋不忠,诚然有之;
但达是司隶扶风人,属东州系统,不被刘璋看重;
而费诗是益州犍为人,是刘璋特所亲近的川蜀豪族。镇守绵竹,何等重任;举城先降,气节堕地。
诸葛亮听闻费诗骂孟达之后的“默然不语”,实际是对其“贼喊捉贼”的鄙视和讥笑。
套用流行语,诸葛亮潜台词为:我就笑笑不说话。
非要来句台词,应为:
诸葛亮:啊对对对!
再来看大耳朵刘备,这个最让人啼笑皆非…
刘备入蜀,擢拔川地儒生为学官。
因彼时丧乱,学制不立,所以很多文章典籍不免散佚亡失。
再加上纸张还未普及,所以“孤本”的文学经典便成了香饽饽。
当时蜀中有两名学者,1位叫胡潜,1位叫许慈。
2人情好不睦,相互攻讦,家中书籍也互不借阅,彼此藏私。
2人关系坏到这种地步。
值庶事草创,动多疑议,慈、潜更相克伐,谤讟忿争,形於声色;书籍有无,不相通借。--《蜀书十2许慈传》
刘备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