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连续两年都未曾出仕。可知曹操对其另有安排。
曹操所谓的安排,就是让曹丕“保持干净的底子”,绝不能与“汉朝”有所牵连。
曹操的职位,皆来自汉廷授予,他自己的“汉臣身份”已然洗不干净了。
因此要保护“嗣子”的履历清白,使其能够无所阻碍的实现篡汉大业。
这就好比电影《教父》中的维多-柯里昂。
其人希望幼子迈克可以通过服役、经商乃至参选进入主流社会,避免与黑道有所牵扯,最终实现家族洗白。
实际3国初代君主,曹操、刘备、孙权父兄,均接受过汉廷职务。
“以汉臣身份篡汉朝”的骂名,是3人极力避免的。
故刘协逊位前(220),3人均不敢贸然称帝,只能关起门来以“王爵”甚至“侯爵”聊以自慰。
(曹公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让县自明书》
如果观察曹丕的履历,会发现其直到建安十6年(211)才出仕(是年25岁),且在“5官中郎将”的职务外,挂着1个“副丞相”的头衔。
此点,将曹操篡汉的计划,明白无误地昭告天下。
建安十6年,(曹丕)为5官中郎将、副丞相。--《魏书2文帝纪》
赵温“征辟曹丕为汉官僚属”的行径,未知是“误拍马屁”还是“故意刁难”。
总之在曹操眼中,赵温无疑阻挠了自己的篡汉大业,故直接废黜,1撸到底。
赵温同年即死。
(曹)操怒,奏温辟臣子弟,选举不实,免官。是岁卒,年7十2。--《后汉书赵温传》
考虑到同年(208)8月曹操杀名士孔融,同月南征刘表,十月又战于赤壁,篡汉心态之迫切,可谓溢于言表。
孔融之死,也可以看作是赵温“暴卒”的注脚。
3公的最初人选,是曹操、荀彧与郗虑。
从后续发展看,曹操所谓的“废3公”,仅仅废黜了“司徒、司空、大司马”的名称。
东汉以降,3公成为荣誉闲职,已不典事。
其权力遭到尚书台、谒者台、侍中寺等机构的分割。
又因外戚与宦官势力猖獗,大将军(内朝首领)与中常侍(高级宦官)亦兴风作浪。
注意:大将军属内朝(亦称中朝)系统,3司属外朝系统。
3公的虚职化、荣誉化,其本质是皇权(外戚、宦官、尚书)与相权(3司)的博弈争斗。
曹操废掉的“3公”,实际是“3司”这种“有名无实”的职位,而保留了诸如丞相、太尉、司徒等“名实相符”的旧职。
从郗虑的履历可以看到,曹操保留了“御史大夫”这1职位。
如果结合曹操本人的“丞相”,那么新的官职系统中,缺失的仅仅是“太尉”。
建安十8年5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曹)公为魏公。--《魏书1武帝纪》
太尉的缺失,与荀彧有关。
荀彧虽是曹操腹心之臣,却心向汉室。
其族兄荀悦是献帝侍讲,撰写《汉纪》与《申鉴》来讥讽曹氏野心,死于“废3公”的前1年(208),未知是否遭到隐诛。
注意:荀悦履历记载,见《后汉书荀淑传-附传》
为了拉拢荀彧,曹操曾不厌其烦地为其加官进爵,欲擢其为3公,乃至“前后十余次”。
太祖欲表彧为3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荀彧别传》
荀彧本传未记载曹操提供的“贿赂”具体为何职。
但《魏氏春秋》却明确记载,司马炎篡魏前夕(265),通过魏帝曹奂,追赠荀彧为“太尉”。
太祖馈(荀)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咸熙2年,赠彧太尉。--《魏氏春秋》
可知曹操当年贿赂荀彧的,恰恰是“太尉”1职。
这也能弥补缺漏,解释为何新的3公系统中,有丞相(曹操)、有御史大夫(郗虑),却独独缺少了太尉。
因为太尉1职,本就是曹操为荀彧所准备的。
只不过2人关系已经闹僵,最终不了了之。
曹操、曹丕、赵温、荀彧、郗虑之间发生的故事,其背后是“汉”与“魏”的意识形态争斗。
“丞相”即“司徒”,曹操相当于接替了赵温的故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