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大破黄巾,还屯槃河,威震河北,冀州诸城无不望风响应。--《后汉书袁绍传》
需要注意,按《司马朗传》,李邵不仅是钜鹿太守,还曾做过1任冀州刺史。
依时间线索,李邵主政冀州,当在贾琮之后,袁绍之前。
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县)。--《魏书司马朗传》
董昭仕宦冀州,官不过癭陶县长(属巨鹿郡),凭此身份便能镇抚1郡,乃至前任州刺史、郡太守“皆惶恐”,充分反映出此人的凌厉手腕与卓越才干。
有赖于此,董昭在袁绍幕府迅速崭露头角,很快再受重用。
(2)镇抚魏郡
初平4年(193),魏郡兵勾结黑山贼杀害魏郡太守栗成(《英雄记》作栗成、《董昭传》作栗攀),“郡界大乱,贼以万数”。
这便是袁绍的“邺城之乱”!
董昭再度临危受命,出镇魏郡,“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
按其卒年推断,董昭领魏郡时,尚不满4十。
魏郡太守栗攀为兵所害,(袁)绍以(董)昭领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魏书董昭传》
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英雄记》
魏郡太守地位不凡,因为袁绍的治所邺县便隶属魏郡。
类比而论,其地位便近似西汉之京兆尹、东汉之河南尹。
可知董昭彼时在袁绍集团中地位奇高。
正缘于此,董昭日后弃袁归曹,便显得尤为反常,有必要着重分析。
那么,敲黑板划重点:
董昭“弃袁归曹”始末探讨!
《昭传》云:“昭弟(董)访,在张邈军中。邈与(袁)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董)昭。”
以事件背景而论,此言当有隐喻。
张邈与袁绍、曹操有旧交,在洛阳时同为“奔走之友”,后又为酸枣联盟之盟友;
因此董访在张邈军中,本不足怪。
袁绍又为何会因此“致罪于董昭”?
(袁绍)又好游侠,与张孟卓(张邈)、何伯求(何颙)、吴子卿(吴巨)、许子远(许攸)、5德瑜(5琼)等皆为奔走之友。--《英雄记》
很明显,《昭传》所言实际是在隐喻兴平元年(194)的吕布、张邈之乱。
唯有张邈祸乱兖州,与袁绍集团决裂,袁绍才会迁怒董昭兄弟。
按《吕布传》,张邈曾与曹操为死生之交,而袁绍后与邈有隙,屡使曹操杀邈。
张邈“畏太祖终为(袁)绍击己,心不自安”,最终在兴平元年(194)勾结吕布、陈宫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
(袁)绍使太祖杀(张)邈,太祖不听……邈畏太祖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魏书吕布传-附张邈传》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魏书程昱传》
前文已多次说明,在兴平年间,曹操还是袁绍麾下经理人。
(董)昭说(张)杨曰:“袁、曹虽为1家……”--《魏书董昭传》
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朱)灵督3营助太祖,战有功。(袁)绍所遣诸将各罢归……(朱灵)遂留不去。--《魏书徐晃传》
幕府(指袁绍)唯强干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指张邈、陈宫)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吕)布众破沮,拯其(曹操)死亡之患,复其方伯(兖州牧)之任。--《为袁绍檄豫州》
以上,均为佐证。
了解到上述背景,再回顾“昭弟(董)访,在张邈军中”,便能够品味到其中的深意。
此言说的实际是:董访参与了张邈集团的叛乱,其兄董昭因此遭到袁绍迁怒,被迫弃官出走。
董昭兄弟勾结张邈集团,原因不详;
从时代背景推测,或许存在乡党因素。
叛军首领张邈是兖州东平国寿张人;陈宫是兖州东郡东武阳人,他们与董昭兄弟1样,皆是兖州出身。
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也。--《魏书吕布传》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典略》
彼时曹操擅作威福,诛杀兖州名士边让,大失人心,“士林愤痛,民怨弥重,1夫奋臂,举州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