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访率先依附张邈叛军,董昭之后受到袁绍迁怒,遂被迫流亡。
太祖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李善注引《魏志》
《昭传》记载,传主出走之后“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
这是很明显的曲笔。
因为按《魏略》,彼时的关中诸将已经封锁关隘,直至建安5年(200)才“关中始开”,因此董昭彼时(194-195)孤身西行,根本不可能见得到汉献帝。
(袁)绍受谗,将致罪于(董)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魏书董昭传》
建安5年,关中始开,(鲍)出来北归,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共舆之。--《魏略》
至于所谓的“为张杨所留”更是明显的回护之词。
因为张杨“素与吕布善”,乃是兖州乱党的潜在同盟。
2人同出并州(张杨云中人,吕布5原人),相互依托。
张杨在曹操讨伐下邳时(198-199)又“出兵东市,遥为之(吕布)势”,亲密关系可见1斑。
因此吕布祸乱兖州,张杨必有牵涉。
(张)杨素与吕布善。太祖之围布,杨欲救之,不能。乃出兵东市,遥为之势。--《魏书张杨传》
(张)杨于是外许(郭)汜、(李)傕,内实保护(吕)布。--《英雄记》
另按《武帝纪》,曹操所举(兖州)孝廉魏种,在张邈之乱中1度弃曹而去,改投叛军;
而曹操再度虏获魏种,竟是在“射犬”之中。
初,(曹)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魏)种。--《魏书武帝纪》
按《续汉书》,野王县有“射犬聚”,而河内野王,恰恰是张杨的治所。
可知参与叛乱的兖州士人,在叛乱失败后大量流亡河内,托庇于张杨。
董昭应亦在其中。
野王(县)有太行山,有射犬聚,有邘城。--《续汉书郡国志》
了解到上述背景,便会发现所谓的“(董)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根本是无稽之谈!
此言说的,实际是兴平2年(195)张邈兵败被杀,吕布东奔徐州,董昭、董访走投无路,被迫流亡河内,依附吕布旧交张杨,借以苟全性命。
太祖复攻,拔定陶,分兵平诸县。(吕)布东奔刘备……秋8月,围雍丘……十2月,雍丘溃,(张)超自杀。夷(张)邈3族。--《魏书武帝纪》
从董氏兄弟在曹营的待遇来看,董访明显更受曹氏父子的压制与猜忌。
此人虽为董昭之弟,名位却始终不显,亦未详官居何职。
直至魏黄初2年(221),曹丕才“分邑百户,赐昭弟(董)访爵关内侯”,可见终魏武之世,董访都未能获得食邑与封爵。
(黄初)2年,分邑百户,赐昭弟(董)访爵关内侯,徙(董)昭为侍中。--《魏书董昭传》
这种刻薄待遇,明显是曹操追恨前事,即怨恨昔日(194)董访率先参与吕布、张邈之乱。
至于董昭,属于受到宗族连累,情有可原;
且董昭投曹之后屡建奇功,因此受到的惩戒也相对较轻,《魏书》对其敏感历史亦多有回护。
这就引出来下1个问题,历史上的董昭,其人在曹魏地位、处境如何呢?
下1章,咱们继续说。
董昭之事属于旧账重提,诸君若不愿重温,可直接略过。
但《昭传》,同样证明1个问题:
若读史仅浮于表面,那么得出的结论,仍然与真相南辕北辙!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