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结党营私行为。
文多不载。
延康元年(220)时,司马兄弟对曹丕宠信旧人,授“散骑”以为仕途跳板的行为,极端不满,屡次谏阻。
但就是同样的兄弟2人,在3十年之后(249),却带头利用“散骑官”滥封公族,将昔日的“忠言”彻底丢进了垃圾桶。
可见,其人心存天下、擢拔群贤是假;
欲壑难填、营建私门才是真。
后世相类似者,唯有“明太祖滥封群子”可堪伯仲。
但老朱崩后,经靖难之役、浴血而起的燕王,开创了不朽盛世;
因此,朱老4将“明祖失政”予以遮掩。
简言之,就是削藩。
同是滥封的西晋,开国之后,却1言难尽…
8王之乱,5胡乱华,徒令后人无限唏嘘!
唉!悲哉!
…
且慢,咱们还没说完?
哦对。
赵旻不可能与袁绍合谋,他正准备推广披着3学制外衣的科举,怎么可能容许士族垄断官位?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咱们聊1聊甄姬和陈思王曹植的风流8卦…啊呸!真俗!…暧昧关系。
甄氏之死的另1原因,即源自她与曹植的暧昧关系。
关于甄氏与曹植的风流艳史,虽多为小说家之妄言,但也存在些许线索,曹植所撰《感甄赋》即为其1。
曹植在《赋》中1方面盛赞洛神之绝色,另1方面又感叹人神道殊、不能结合。
此赋的成文时间恰在甄氏之死翌年(222),不由令人遐思联翩。
黄初3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感甄赋》
明帝对叔父与生母的关系或有耳闻,他登基之后,遂改《感甄赋》为《洛神赋》,似为遮掩。
魏东阿王(曹植),汉末求甄逸女,不遂,后作《感甄赋》,明帝改为《洛神赋》。--《文选洛神赋》李善注引《记》
鉴于甄氏是文帝之妇,明帝之母,其形象问题涉及皇室尊严…
因此无论她是否与曹植有染,皆不可能被录于史书。
更何况曹植死后,曹叡便明令秘府机构彻底销毁与曹植相关的1切罪状记载,因此对曹植、甄氏的关系问题,也便更加无迹可寻。
其收黄初中诸奏(曹)植罪状,公卿已下议尚书、秘书、中书3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魏书陈思王传》
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除《感甄赋》外,王沈《魏书》中还存在1处显著线索,暗示了曹植与甄氏的暧昧关系。
建安2十1年(216),曹操东征孙权。
彼时,“武宣皇后、文帝、明帝及东乡公主皆从”,而甄氏则留居邺县。
结果翌年(217)大军班师之后,众人竟见到独居已久的甄氏“颜色丰盈”,纷纷表示惊诧。
甄氏对此则随意搪塞,称“(曹叡)等自随(卞)夫人,我当何忧”。
2十1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甄)后以病留邺。2十2年9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甄)后与2子(曹叡、东乡公主)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甄)后颜色更盛,何也?”--王沈《魏书》
按常理而论,公公(曹操)、婆婆(卞氏)、丈夫(曹丕)、儿子(曹叡)、女儿(东乡公主)皆随军出征,身为妻子的甄氏独守空闺,理应辗转反侧,思量亲人…
但她却“颜色丰盈”、甚至“颜色更盛”,不由令人狐疑满腹。
实际虽然彼时曹氏亲眷皆随军出征,但其中却有1人却被留置邺县。
此人便是曹植。
按《陈思王传》,曹植在建安十9年(214)受封临淄侯,随后在“太祖征孙权”时“留守邺”。
十9年,徙封(曹植)临菑侯。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魏书陈思王传》
显而易见,建安2十1年(216)诸曹东征时,身为小叔子的曹植与嫂子甄氏,共处邺县,且前后历时至少半载(216-217)。
虽然王沈出于避讳需要,对此未敢进1步明言,但单凭这句“颜色丰盈”便胜过千言万语。
众所周知,无论男女,只有在身心愉悦时才会“颜色丰盈”,其中吊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