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咱们继续聊1聊阴暗之事。
宋杰《汉代的秘密处决与政治暗杀》,对云某深有启发。
“隐诛”即非公开处决,与“显戮”相对。
所谓显戮,即公开行刑,往往以“斩于街市”、“弃市”等形式出现,包括了宣判、当众处死、戮尸等1系列具体环节。
这似乎是废话?
好吧,咱们说关键。
显戮之“显”,即是字面意义上的“公之于众”。
而史籍记载中的“下狱死”、“赐死”等手段,由于并不对外公开受刑过程,因此也属于“隐诛”的范畴。
这1般称之为“半隐”。
有半隐,就有全隐。
全隐型的隐诛,不仅行刑过程不公开,甚至连赐死的名目也要予以遮掩。
这类死法往往会托以它辞,如“狂疾”、“忧死”之类。
此类隐诛,施刑对象通常都是敏感人物:
诸如位高权重的官僚大臣,或者皇族子弟。
这类人物由于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核心成员,因此为了维护皇家尊严,往往会被秘密处死,之后编造谎言以掩人耳目。
汉末3国当中,遭到隐诛的官僚士大夫不可胜数。
当然了,按照28法则,曹魏能占到8成。
例子太多,不胜枚举。
咱们主要就“全隐”案例,加以探讨。
从全隐的名目来看,大抵有如下几类:
其1是“忧死”。
所谓“忧病而死”…这是最常见的托词,遇害者有董太后、荀彧、糜竺、6逊等人。
其2是“狂疾”。
遇害者有丁冲、刘瑁、潘皇后等人。
其3是“瘐死”。
即在监狱中秘密处决。遇害者有马谡等人。
注意:挥泪斩马谡?不存在的。
先来看忧死者。
忧死的字面含义,按《管子》所述,即“忧愁致病,疾困乃死”。乍看上去,就是抑郁症导致的生理病态。
犹豫生疾,疾困乃死。--《管子内业》
然而“忧死”实际有两层含义。
其1就是字面含义,即精神压力导致生理问题,所谓“积郁成疾,之后病死”。
这类例子如袁绍、陶谦、诸葛亮等人,记载均为“忧死”。
(袁绍)自军败后发病,(建安)7年,忧死。--《魏书袁绍传》
陶谦昏乱而忧死,张杨授首于臣下。--《魏书陶谦传》
(诸葛)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1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王沈《魏书》
实际上述诸人,确实是在军事压力之下积劳而死。
所以,云某称袁绍可能如孔明1般累死,是没毛病的。
其2就是隐藏含义。
即所谓隐诛。
“忧死”通“幽死”,取幽闭致死的隐喻。
如西汉初年3位赵王相继被吕后圈禁致死,其中赵幽王之谥号,即取“忧死”之意。
高祖中子,名友。谥曰“幽”。幽王以忧死,故为“幽”。--《史记楚元王世家》
3国汉季被以“忧死”名目诛杀的高官贵戚,不计其数。
忧死几乎成为最常见的借口。
(1)董太后
董太后即永乐太后,是汉灵帝的生母,少帝与献帝的祖母。
灵帝死后(189),何、董两代外戚争权。大将军何进,杀骠骑将军董重(董太后之侄),何太后又杀董太后,对外宣称为忧死。
何进遂举兵围骠骑府,收(董)重,重免官自杀。(董)后忧怖,疾病暴崩。--《后汉书皇后纪》
董太后虽然被安以“忧死”的名目,实际死因,天下皆知。
董卓上洛(189),因为与董太后同姓,便痛斥何后“逆妇姑之礼”。
(董)卓复大会群臣曰:“(何)太后逼迫永乐太后(董太后),令以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献帝纪》
妇即儿媳,姑即婆婆,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董卓又说“董太后暴崩,众论惑焉”,讲的也是隐诛之事。
董太后的具体死因,在《后汉书》中也有线索可寻。
今日所见的《后汉书》由两部分组成:
纪传部分是南朝范晔删改众家所撰;
而志的部分,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