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
其众遂自相彪炳,加官进爵,乃至窃据天位。
昔日的军前小校,1跃而成车骑将军、司隶校尉;
最终出现“合为6府”的可笑景象。
无论是《魏书6》还是《后汉书董卓传》,当中但凡涉及“关中军阀”的下落,基本都是“3族皆灭、无复遗类”。
在驱逐并州系、幽州系之后,凉州系内部就开始相互残杀,如同炼蛊1般。
当然,关中军的残杀火并,没炼出哪怕1条蛊王;
他们把关中地界彻底摧毁,化作厉鬼横行的炼狱焦土。
导致长安、3辅、东至弘农、南至武关,彻底成为“妖穴魔窟”。
法正、孟达等关中士人,便于此时背井离乡,逃难各方。
看《魏略勇侠传》可知,李郭治下的关中,已经出现了成规模的“啖人贼”;
数十人集体行动,用绳索穿刺良民手掌,牵去烹食。读之触目惊心。
兴平中,3辅乱,(鲍)出与老母兄弟5人家居本县,以饥饿,留其母守舍,相将行采蓬实。
初等到家,而“啖人贼”数十人已略其母,以绳贯其手掌,驱去。--《魏略勇侠传》
《3国志》所述“2年间、人相啖食略尽”可谓不虚言。
时3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2年间相啖食略尽。--《魏书6董卓传》
关中流民,皆在此时逃亡荆州及汉中、巴蜀。
董卓狼戾贼忍,尚知克己内敛,表面尊崇公卿。
其人治下虽然混乱,尚未出现成规模的“食人魔”。
到了李、郭时代,昔日肥沃的关中大地,彻底化作无间地狱。
为祸1方的关中将校,死走逃亡,宗族夷灭,可谓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这便是关中在兴平之乱时的惨景,也是导致关中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原因。
再简单介绍1下,董卓老贼的继承人,也就是曹操的变化。
曹操僭越不臣,久蓄帝王之志,此乃史家定论。陈寿还借孙权之口,戏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
(孙)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吴书周瑜传》
建安年间(196-220)的曹操可谓处心积虑,反复在称帝边缘试探。他不仅僭号称王,还“乘金车、驾6马、冕十2旒、出警入跸”,礼制待遇与皇帝完全齐平。
(建安2十2年)夏4月,天子命(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魏)王冕十有2旒,乘金根车,驾6马,设5时副车。--《魏书武帝纪》
因此,有称帝之心的曹操,最终没有踏出称帝的最后1步,便显得尤为反常。
如果说曹操没有篡汉的想法,那无疑是不可置信的;因为如果他安于伊尹、霍光之位,便没有必要做出诸多僭越之举,为自己徒增骂名。
从曹亡同年(220),曹丕便废汉自立的历史发展来看,汉魏嬗代的计划可谓蓄谋已久。
其实,曹操之所以如此,与大义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因为,董卓之死,李郭之乱,对曹操的触动太大!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也不是非善即恶。
每1个人都隐藏着多面性格,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可能做出完全相异的举动。
曹操,显然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曹操壮年时自称“性不信天命”,老年时却表示“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这从侧面反映出其野心的膨胀。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让县自明书》
(魏)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
刘协虽然是傀儡之君,但并不甘于傀儡之位。
从可见史料来看,他曾多次尝试反抗曹操,只不过均以失败告终。
刘协首次反抗曹操,事在建安2年(197),即迁都许县(196)的翌年。
是年(197)曹操入宫觐见,献帝援引旧制,令虎贲卫士将曹操“交戟叉颈”,以作威慑。
旧制,3公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初,(曹)公将讨张绣,入觐天子,时始复此制。公自此不复朝见。--《魏晋世语》
建安4年(199),刘协又利用董承、刘备、种辑等人,策划了“衣带诏”行动,导致曹操丢失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