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方式是“轻军往赴”。
轻军可以指“无甲兵”,也可以指“轻锐敢战之士”。
从后文的“吕布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可知,此处的轻兵,说的就是无甲兵。
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夏侯)惇轻军往赴,適与(吕)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魏书夏侯惇传》
换言之,因为急于去鄄城保护曹操家眷,夏侯惇不得不舍弃防护性,换取机动性,疾行赶赴鄄城,与荀彧会师。
彼时千钧1发。
按《荀彧传》记载,夏侯惇冲刺到鄄城的当夜,叛乱便起,斩杀数十个奸细之后,才稳住局面。
(荀彧)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吕)布矣。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魏书荀彧传》
当然,舍弃甲胄,轻兵出动,也有后患。
比如吕布之后遣人诈降,居然能当众劫持夏侯惇。
(吕布)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魏书夏侯惇传》
毫无疑问,这与惇军“被甲者少”必定有关。
所以,1群不明真相、手握神器键盘的喷子,因此喷夏侯惇是徒有虚名的废物…
问题是,惇哥若不如此,将有两种后果:
第1,彼时正与陈宫这个25仔同在东郡的惇哥,或许已经领盒饭;
第2,鄄城叛乱时惇哥若未及时赶到,恐怕事后连袁绍也难救曹操。
恰恰因为这些,惇哥才算当之无愧的智勇双全名将。
那么问题来了。
为何要无甲行军?
因为他们是步兵,需要节省体能、鞋袜。
注意:这是汉末3国,物资匮乏的汉末3国。
讲了这么1大通,云某其实只想说1句话:
骑兵1人双马,日行34百里,很合理吧?
历史上的马腾,确实是个偏心眼儿。
此外,马腾在本书中的设定,是劫走了董卓老贼屯于郿坞中的粮草,所以其人养得起7万骑兵。
(马腾)与镇西将军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始甚相亲,后转以部曲相侵入,更为仇敌。腾攻遂,遂走,合众还攻腾,杀腾妻子。--鱼豢《典略》
马腾的嫡长子,应该死于此时。
鱼豢著有两部书,汉末历史为《典略》,曹魏则为《魏略》。
注意:鱼豢是关中人,毗邻凉州:其人节操底线,比狗贼王沈高1百万倍,所以鱼豢之言,可信度极高。
马超作乱凉州时(212-213),天水大姓姜叙之母,曾大骂马超为“背父逆子、弑君恶贼”。
这充分说明了彼时的地方豪族,是如何看待马超的。
(姜)叙母骂之(马超)曰:“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魏书杨阜传》
姜叙,显而易见,是天水姜维的族亲。
连豪气冲天的刘帮主,都不敢重用马超,赵旻他敢吗?
罗先生是以季汉为视角书写演义,所以在其人笔下,季汉5虎上将个个伟光正。
但历史上的他们5人,却远非演义中那般脸谱化。
英雄就算再如何了得,也不是莫得感情的ai,终究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人。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也不是非善即恶。
每1个人都隐藏着多面性格,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甚至可能做出自相矛盾的举动。
然而,这才是活生生的人!
云某越读历史越觉得,正史远比脸谱化的演义,要精彩百倍!
正史中的刘帮主,是快意恩仇、鞭笞督邮、豪气冲天、为兄弟仗义执言的大侠。
正史中的曹老板,是毫不在乎历史评价、虽爱猜忌但胸襟豁达、活得极为洒脱的真奸雄!
正史中的孙十万…
好吧,打仗时,他真是个勇于送人头的孙十万。
但抛开这些,通过孙权玩制衡、发动群众斗群众、竭尽全力稳固孙氏在江东统治等来看,这些也足以证明,其人无论能力还是功绩,都比其父兄要高得多。
正史中的袁绍,是善于在逆境中奋起、颇具豪侠之气及人格魅力的英雄。
虽然这厮在打顺风局时,经常性喜欢犯糊涂。
尽管输了官渡之战,但只要袁绍不死,曹操就打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