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记载,在裴松之的校补引注中也颇有涉及,可见亦有相关的原始资料。
冬十月,江阳至江州有鸟从江南飞渡江北,不能达,堕水死者以千数。--《汉晋春秋》
由此可知,蜀汉政权中明显存在天官与历官…
“国不置史”的可信度有多少,不言而喻。
再来看蜀汉“注记无官”。
陈寿曾提到蜀汉“注记无官”。
即负责“实录”或“起居注”工作的史官,是不存在的。
实际情况,却也并非如此。
最重要的证据,就是陈寿本人的仕宦履历。
《华阳国志》记载,陈寿曾出任东观秘书郎,这是负责管理皇室文书档案的职位。
(陈寿)初应州命,卫将军(指姜维)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指天下统1),察孝廉,为本郡(指巴西郡)中正。--《华阳国志》
东观是1所位于洛阳南宫的文化机构,负责贮藏档案、典校文书,后来演化为宫廷典籍管理处的代名词。
东汉初年,班固曾在东观撰写《汉书》,同时着手修撰东汉国史《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的修订工作,1直延续到东汉灭亡。
文豪蔡邕曾负责其收尾工作,结果因为党附董卓而被王允处死(192),大业未竟,遗恨千古。
伪君子王允老贼,可恨可恨!
(蔡)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王允)收(蔡邕)付廷尉治罪。--《后汉书蔡邕传》
按《华阳国志》的行文顺序,陈寿出任东观秘书郎,事在姜维主政时期。
换言之,陈寿出任的乃是蜀汉的史官。
东观与兰台,作为掌管1手资料的档案文库,必然充斥着各类原始资料。
实际就《蜀书》的撰写方式,可以清楚看到:
蜀汉早期人物事迹详实(关张马黄赵);
晚期人物1笔掠过(吴1、吴班)甚至匿而不表(句(gou)扶、高翔)。
考虑到关、张等人的活跃时期,与陈寿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
陈寿能够清楚记录他们的事迹,无疑说明蜀汉留有丰富的1手或2手史料,可供史官参考。
吴平后,(陈)寿乃鸠合3国史,著魏、吴、蜀3书6十5篇,号《3国志》。--《华阳国志》
陈寿既然能够“鸠合”3国史,那他修史时便“必有所本”。
王沈《魏书》、韦曜《吴书》无疑在其中。
照此推断,《蜀书》的修订,也必然有现成的参考资料。
那是否能够这样假设:
即蜀汉虽然有太史、东观系统,但太史只负责星象灾异的记录,东观只负责原始档案的保管,却没有相应的注记官呢?
这个猜想也不对。
蜀汉景耀3年(260)与4年(261),刘禅曾主持“英烈追尊活动”,给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赵云等人追谥号。
(景耀)3年秋9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4年春3月,追谥故将军赵云。--《蜀书后主传》
按蜀汉灭亡于景耀6年(263)的历史背景看,刘禅此举,无疑是蜀汉崩溃前夜的1次“文化凝聚运动”;
但也能侧面说明,蜀汉存在注记官与文书官。
理由很简单,谥号是帝王将相的盖棺论定,追何种谥号、取何种字样、给予何种评价,均需要以人物的生平事迹做考量。
比如关羽的“壮缪”谥号,亦褒亦贬,如果没有充分的史料支撑,是不可能给出如此精确的字眼的。
追谥(关)羽曰壮缪侯。--《蜀书关羽传》
注意:壮通庄,为美谥。
屡行征伐曰庄,兵甲亟作曰庄。
缪为恶谥,名与实爽曰缪,即名实相悖。
关公晚年确实昏悖,影响了其人的总体评价。
不难想象,陈寿所在的东观系统,必然深度参与了此次追谥运动。
因此陈寿作为蜀汉史官的1员,却信口胡说“国不置史,注记无官”,很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所以,这个问题…
很严重啊!
陈寿为何睁着眼睛说瞎话呢?
咱们下1章继续说。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