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诸葛亮是何时获得开府之权的呢?
按《蜀书》记载,诸葛亮是在建兴元年(223)刘备死后才正式获得开府权的。
建兴元年,(刘禅)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蜀书诸葛亮传》
显而易见,臣子开府,便拥有了(相对)独立于君权之外的军政大权。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宫中府中,俱为1体”,便是在隐喻这1问题。
或者说,3公权力之所以大,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地位尊崇,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开府治事的权力。
在此背景下,刘备授予诸葛亮丞相之位,却不肯授予诸葛亮开府之权,明显是心存猜忌,暗中提防,严格限制对方掌握过多权力。
那么诸葛亮在刘备生前,在丞相任上主要负责什么工作呢?
求诸史料,诸葛亮在此期间负责的主要工作有2:
其1是留守后方;
其2是教导刘禅读书。
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魏略》
《诸葛亮集》记载,诸葛亮当时不仅需要负责刘禅的日常教育工作;
甚至,其人还要亲手抄写《申》、《韩》、《管子》、《6韬》1类的法家著作,向刘禅传授御下之道。
《申》即《申子》,韩国…都城为新郑的那个战国7雄之1的韩国国相申不害的著作。
管申之能,管是管子管夷吾,申即申不害。韩,即韩非子。
由此可见,刘帮主与曹老板1样,都尊崇法家法、术、势之道。
在汉末,这是寒门(士族中门第较低的地主)的1大特征。
间暇历观诸子及《6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6韬》1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诸葛亮集》
考虑到彼时的诸葛亮已贵为丞相,却无开府之权,还充当起伏案作业的抄书匠,教导的对象又是刘禅这种“凡下之主”。
呵呵。
这无疑是暴殄天物,甚至可能耽误其日常的政务工作。
以常理推断,这种安排恐怕很难令诸葛亮满意。
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2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魏氏春秋》
不出所料,刘备死后,诸葛亮立刻大权独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以至刘禅感叹“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至于之前的抄书工作,则再不见诸记载。
所以,云某极看不惯孔明这1点…
他这是典型的控制欲过强!
其人之所以能善终…
好吧,人家诸葛亮确实没私心,都是为了刘帮主的遗愿呐!
顷之,(诸葛亮)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践祚之后,对待诸葛亮可谓大材小用,尊崇其人却未尽其才。
最重要的原因,大抵是诸葛亮在军政问题上与刘备存在抵触。
刘备希冀对吴开战,重夺荆州,此1节史有明载;
而诸葛亮对此则持不同意见。
按刘备兵败之后,诸葛亮感叹“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来看,他对伐吴之役明显是不以为然的。
甚至…
君臣之间可能就此问题发生过冲突。
要知道,法正是诸葛政敌、宿敌、甚至可谓其人1生之敌!
章武2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蜀书法正传》
例证便是:
《诸葛亮传》对夷陵之战竟然不着1字,仅仅记载张飞死后诸葛亮代替其“领司隶校尉”,紧跟着便是“章武3年,先主于永安病笃”。
张飞卒后,(诸葛亮)领司隶校尉。章武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蜀书诸葛亮传》
张飞遇害,事在伐吴之役前夜;
刘备病笃,事在伐吴之役结束。
按此线索,《诸葛亮传》对伐吴之役的记载乃是彻底的空白。
先主伐吴,(张)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蜀书张飞传》
从这段空白记载中,不难看出彼时的诸葛亮已被完全孤立,甚至被刻意